來源:膠東在線
2021-04-23 15:20:04
原標題:戰場泊上說傳奇,猛將許世友打紅膠東半邊天!
來源:膠東在線
膠東在線4月23日訊(記者 王向榮 李剛)“戰場泊”,顧名思義,此地必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個位于海陽市郭城鎮的村莊,是傳奇將軍許世友抗戰指揮部舊址,如今是“許世友在膠東紀念館”所在地。許世友將軍在山東大地上戰斗、生活了16年,在膠東時間長達9年。1942年7月1日,八路軍膠東軍區在海陽縣朱吳村成立,后軍區機關遷至這里,至1945年8月。期間,許世友率領膠東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取得了輝煌戰績。
守如泰山,攻若猛虎,傳奇將軍了不起
戰場泊位于309國道和煙鳳公路交界處,地處海陽北部第一高山——林寺山東麓,因其地形險要,相傳明代就有將軍在此布陣勝敵,所以此處村落被取名為“戰勝泊”,后來演變為“戰場泊”。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走進紀念館,仿佛回到那段硝煙彌漫、艱苦卓絕的歲月,走進許世友金戈鐵馬的一生。
1941年3月,許世友來到膠東后,領導著膠東軍民,先打牙山,再下海萊,會戰榆山,圍困發城。短短5個月時間,就打垮了以趙保原為首的“抗八聯軍”投降派,這也為許世友在膠東的第一次亮相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2年7月1日,膠東軍區在海陽縣朱吳村成立,由許世友出任司令員。在敵人進行冬季大掃蕩之前,許世友再次來到膠東,帶領800萬膠東軍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斗爭,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1942年到1944年的3年里,許世友領導膠東軍民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開展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戰斗的情景,尤其在海陽,組織領導當地民兵,在全境開展的地雷戰,炸得日軍心驚膽戰,丟盔棄甲,節節敗退。許世友將軍曾為海陽地雷戰題詞,“英雄造雷鄉,雷鄉出英雄”。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正在山東軍區黨校學習的許世友奉命帶領在校學習的膠東地區干部迅速返回膠東,率領膠東部隊以破竹之勢,在整個膠東半島向敵偽展開了猛烈反攻。解放煙威地區,活捉王鐵相,將勝利的旗幟插上平度城;乘勝追擊,先攻膠縣,再下高密、即墨,擊斃大漢奸國民黨暫編第十二師師長趙保原。
1947年9月,許世友率領九縱和其他兄弟縱隊,一同開展了歷時4個月的膠東保衛戰,最終取得了殲敵63000人的重大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也開啟了我軍全面反攻的進程。
1949年7月,時任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許世友第五次來到膠東指揮了長山島戰役。這是我軍第一次渡海作戰,也是在煙臺人民的幫助下以木帆船打敗敵方機械船的范例。
這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常勝將軍,也是讓人民難以忘懷的優秀子弟。在膠東這片土地上,廣為流傳的諸多佳話,講述著這位開國上將與膠東人民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誼。
紅色膠東,軍民情深,思源井水清又清
許世友戎馬生涯幾十年,始終保持著中原大地淳樸的鄉風和農家子弟勤勞善良的優良傳統。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里,膠東子弟兵和膠東人民肩并肩,心連心,同甘苦,共患難,譜寫了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篇章。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年代,膠東全區共動員了260余萬人次參加支前活動,僅海陽支前人數就達16萬余人,出動擔架24800余副,小推車11800余輛。膠東還臨時組織脫產子弟兵團129個,計15萬余人。
1943年,由于敵人的大舉進攻,并對占領區周圍實行大肆“掃蕩”,群眾和部隊的物資供應都十分緊張。為了照顧群眾生活,救濟災民,部隊有兩個多月每天只吃兩頓飯,有時還得靠采挖野菜充饑。部隊曾作出過“即使自己挨餓,也不準和群眾爭采樹葉”的規定。戰士們往往是自覺忍著勞累跑到遠處的山上采挖野菜,把附近的野菜留給老百姓。除了咬緊牙關共渡難關,膠東軍區部隊還全力開展大生產運動。廣大人民子弟兵一手拿槍桿、一手握鋤頭,作為司令員的許世友更是身體力行、帶頭耕作。在戰場泊、桃村等地,許世友均有大生產的“自留地”,生產的糧食除了供給司令部外,還經常送給附近的群眾。
戰場泊村的“思源”古井,是膠東軍民魚水情深的見證。當年膠東軍區機關遷駐此地時,為使部隊吃上干凈放心的水——村民們把這口井重新淘了一遍。軍區政治部派人立下石碑,上書“思源”兩字,以銘記膠東人民的深情厚意。如今,思源井猶在,井水清清,恰如軍民情深。
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紀念館”集中打造了“傳奇許世友”“軍民血肉情”及“膠東子弟兵”三大板塊,通過實物、雕塑、影音等展示了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的傳奇戎馬生涯、與膠東人民的濃厚情誼以及膠東抗戰部隊的發展壯大等內容。
走進“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紀念館”,就是走進了一段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歷史。這段歷史不會因時光推移而漸行漸遠;長眠于此的忠骨也不會因時光流逝,而淡出我們的記憶;戰爭的威脅更不會因我們堅守和平而高枕無憂。重溫歷史,就是為了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就是為了捍衛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贏得的和平。
許世友將軍用畢生實踐告訴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就是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革命戰爭年代,黨時刻為人民而戰,始終與群眾生死相依,同甘共苦,因此才匯聚起了共同抗日的磅礴力量。今天,在改革發展的征程中,我們更應該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掛在心間。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百萬子弟唱大風》,許世友將軍60年戎馬征戰,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紅色文化,發掘、保護好這一具有傳奇色彩的紅色文化資源,讓這一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新時代新起點,是我們刻不容緩的事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