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1-07-21 08:21:07
原標題:吸引杭州昆山北上學習,濰坊靠的啥
來源:齊魯晚報
近日,記者走進濰坊壽光市屯西村。幾天前,這個村子剛接待了來自杭州和昆山的參觀團。
杭州,是剛被國家賦予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重任的浙江省的省會,昆山則是縣域經濟的翹楚,這兩個城市為何會北上濰坊,到屯西村參觀學習?他們想學什么?又能學到什么?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蔡宇丹 蔚曉賢
如何實現可持續共同富裕
杭州、昆山組團到濰坊學習
今年6月,國家將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任交給了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這個新概念橫空出世,讓壽光市屯西村黨支部書記葛茂學敏銳地感受到,一直以來被當作鄉村振興樣板村的屯西村,又將挖掘出新內涵。
杭州、昆山參觀團的到來驗證了葛茂學的預料,這兩個參觀團前來考察學習的不僅是屯西村的治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向屯西村取經,如何讓老百姓實現可持續的共同富裕。
說起屯西村的社會治理,葛茂學極力邀請記者看一看,眼見為實。
整潔的社區、良好的綠化,停車場、充電樁、鷹眼監控齊備,村里有健身房、圖書館,還花2000萬元修建了漢字藝術館。村民辦事可以到黨群服務中心,這個中心完全模仿城市行政審批中心的范兒。為方便村民跳廣場舞,村里興建了2000平方米地下廣場,冬暖夏涼,不擾民也不受風雨影響,還能擺幾十桌鄉村宴席。
說到這里,就要曬曬屯西村的福利。這里每個村民每年享受2000元糧食補助、1000元生活補助,60歲以上老人每年800元生活補助,70歲以上老人每月再追加100元零花錢。社區里有村辦食堂,70歲以上老人在這里吃飯,每頓只需象征性地交1元錢。
村里還給每戶家庭免費提供總面積達180平方米的住房,設計成相鄰的一大一小兩套房,老人和子女毗鄰而居,巧妙解決了老人獨居和家庭矛盾問題。
當地富裕村遍地開花
春節分紅鈔票摞得老高
像屯西村這樣的新農村在濰坊隨處可見。
位于濰坊市寒亭區雙楊鎮的前闕莊村素以“土豪”聞名,這個村每年春節前都會搞一次“分紅大會”,大會現場成沓的百元大鈔摞得像小山一樣。2020年年底,前闕莊村307戶、869口人共分了3128400元,人均3600元。
2020年,前闕莊村集體經濟實現純收入200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萬元。村民住著帶電梯的多層樓房,6條市區公交線路從此經過。
屯西村、前闕莊村有著毗鄰城區的優勢,而遠在青州彌河鎮的桐峪溝村是地地道道的山村。嫁進桐峪溝村的王娟,全家住在一套兩層樓帶院的別墅里,房子是用老房子置換的,此外還補償了十幾萬元。她現在在桐峪里民宿做管家,一個月3000多元收入,老公在景區干活,月入8000元。
在壽光采訪期間,很多公務員表示,他們的農村親戚都很有錢,一個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2020年壽光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財政補助了5億元,群眾捐款就達1.2億元,其中田柳鎮邢姚三村的村民兩天捐款75萬元,戶均捐款3000元。
數據還顯示,2020年山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過萬億,濰坊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占山東省1/10左右;2020年,濰坊社會存款超過1萬億元,人均存款10萬元,其中農民存款貢獻很大。
以壽光為例。截至2021年4月,壽光市全市銀行機構存款余額為1388.9億元,2020年,壽光市銀行機構存款余額為1288.9億元,是山東省存款最多的縣級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00元,戶均存款23萬元。
藏富于民,這就是濰坊模式的本色。
處于農村產權改革最前沿
村民們樂享發展紅利
濰坊富裕農村為什么這么多?將這些富裕村放在一起就能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經濟實力強的農村多數成功進行了土地流轉。
屯西村早在2002年就將全村3000多畝土地調整完畢。2012年,屯西村啟動城中村改造,建成24棟商住兩用樓。支撐村民的福利,屯西村靠的是租金。葛茂學告訴記者,2015年,屯西村集體資產的家底是9萬平方米的沿街商鋪和2億元現金。村里將沿街商鋪出租,又投資2.2億元興建學校租給現代中學,這樣一來每年有2000多萬元穩定收入。
葛茂學說,村里有了錢,并且還能錢生錢,一切才能轉得開,才能有本錢搞社會治理。
這個過程中,各種創新層出不窮。屯西新村每個季度每人發300元消費券,可以在社區沿街商鋪消費,美容、餐飲、汽車修理、幼教……店主再拿消費券去村里兌換成現金。比起其他地方,屯西新村的底層商鋪很搶手,村里收租金也收得順手。
昌邑市柳疃鎮青阜公社是山東省土地經營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面積達10萬畝。青阜村村主任、青阜公社負責人孫德東告訴記者,土地流轉后,平均每畝地收入接近4000元,青阜村集體增收100多萬元。
寒亭區前闕莊村的土地流轉后,如今,村民每年有果蔬種植、土地流轉、勞務輸出、旅游從業、村集體股權分紅、云上農業項目分紅六種收入。
土地流轉出去后,農民想種地怎么辦?屯西村搞起“飛地經濟”,在50公里外的化龍鎮租了400畝土地,建了38個高標準大棚,村里配套水電井路等基礎設施,村民“白天當農民、晚上當市民”,新建的大棚一年半就能收回投資。目前屯西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達2.7萬元。
在青州彌河鎮桐峪溝村,十年前,這里沒有一塊平整的耕地。2017年,九龍峪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全面啟動,桐峪溝村被納入規劃率先建設。四年間,利用“工商資本+土地流轉”模式,包括桐峪溝村在內的周邊村實現了“一地生四金”——即土地流轉生“租金”、村民務工賺“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農業種植得“現金”。經過4年發展,桐峪溝村及周邊村落村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8900元提高到2.8萬元,集體經濟收入由原來的3萬元增加到100多萬元。
“田園綜合體”這樣的新模式誕生后,特色休閑旅游隨之風生水起,農業附加值不斷提升,這就是桐峪溝村的財富密碼。
這些村民能夠持續地共同富裕的原因,正是杭州、昆山到濰坊探尋的根本。
坐在家里就能種大棚
民間智慧成創新主導
在濰坊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上,民間力量成為最關鍵的市場主體和改革、創新主體,并充分參與了改革帶來的新一輪財富分配,廣大民眾也因此成為各種制度創新最積極的支持者和推動者。
一個細節可以側面佐證。壽光東斟灌村4486畝土地2012年統一進行了土地流轉。現在全國各地到東斟灌村參觀的人,不光看農村合作社、看大棚,還喜歡看這里的農民親手創造的各種小發明、新技術。
村民李萬敏改裝了一架大疆無人機噴灑防曬劑,取代了原來的手噴降溫劑方式。村民李保民琢磨出延長采收期的種植技術,還計劃將趙春江院士領銜建造的智能溫棚里的采收機器人引進過來。
濰坊蔬菜大棚從老棚到智能化大棚歷經7代迭代,民間智慧成為主導力量。這種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模式,擁抱改革和創新的態度,最根本在于他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003年,李保民種一個一畝地大棚一年收入4.85萬元,現在他輕輕松松照看一個占地15畝的大棚,年收入達到20多萬元。
現在,東斟灌村的智能大棚都安裝了水肥一體機、自動防風機、溫濕度檢測儀等,一部手機就能操控,坐在家里就能種大棚,勞動生產率得到極大提高。
這樣的工作環境,這樣的收入,引得回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七普數據顯示,壽光、諸城這兩座縣級市人口超過100萬,10年間濰坊市共增長30萬人口,人口增量位列全省第五,總人口位列全省第三。
這再次證明了只有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激活鄉村活力。
“濰坊模式”的由來
濰坊模式是濰坊各地農村改革創新經驗的集成,突出農業產業化經營,創新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運行機制,本質上是推動農業生產要素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優化配置——這是濰坊官方對于“濰坊模式”的定義。
2018年8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農綜區)。農綜區承載的一個巨大使命,就是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先行先試。
總部設在農綜區的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于2014年成立,這個輻射山東全省的平臺注冊地在濰坊,擔負著探索農村產權改革的重任,通過市場機制盤活農村沉睡資產,引入金融活水。
過去老百姓的資產不能變現,更不能融資,實現不了資產化。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成立后,濰坊逐步探索一個村成立一個資產管理公司,把老百姓的宅基地、承包地、閑散用地賣給資產公司,通過這一交易使農村資源實現了資產化,可以抵押,也可以貸款。
截至目前,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累計交易盤活農村資產超過110億元,涉及土地流轉超過70萬畝,推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帶動銀行涉農資金超過28.5億元。2020年濰坊農村產權交易額突破30億元。
這些在濰坊遍地開花的富裕村,通過制度創新釋放的紅利,讓土地這個資源要素流動起來,實現了市場化配置,打開了鄉村發展的新空間,每一個縣域的內在活力被激發出來,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這是濰坊模式的一大特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