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1-12-01 10:10:12
原標題:煙臺八角灣變化背后
來源:大眾日報
□記者 從春龍
通訊員 姜乾 王澤東 時曉妍 報道
本報煙臺訊 11月,煙臺八角灣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火了:連續大風,水下隱居的海腸被風浪攪動帶起,密密麻麻鋪滿沙灘。周邊居民連夜結伴趕海,有人一夜收獲幾十斤甚至上百斤海腸,直呼實現了“海腸自由”。沒幾天,海貨又上新,大量蟶子突現淺灘,再次火爆朋友圈和短視頻平臺。
海腸和蟶子均屬軟體動物,一般選擇在近岸泥沙中安家。尤其是海腸,多生活在上層黃沙、下層黑泥沙的灘涂,對生活環境要求較高,自古就是渤海灣獨有的名貴海珍品,造就了韭菜炒海腸、海腸撈飯等地方名菜。近些年,煙臺海腸自然資源量日趨下降,市場價每斤常年在100元左右。
大量海腸、蟶子現身的八角灣,核心區位于煙臺開發區。煙臺開發區以制造業為立區之本,擁有工業企業3000多家,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開發區前十位。如此豐富的海洋生物與這么多工業企業和諧相處,令人驚喜。
曾經,八角灣也隨著區域快速發展,面臨入海污染物總量增加、海域生物種類和數量下降等問題,濱海生態環境和居民親海感受變差。“決不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痛定思痛,全區開啟了一場逐年加碼的控源、清海、凈灘“保衛戰”,誓要護住這一灣原生態的深藍。
下“禁令”關“閘門”——拆除沙灘既有建筑,拆遷養殖用海項目,禁止圍海填灣,禁止開采海沙,禁止改變沙灘自然屬性,對四處漁港新建污染防治設施,對沿海村莊完成污水末端截流,在城區建成全省首個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海洋生態得到有效修復。
治好更要管好——實施灣長制、網格化、海上環衛等機制,區鎮村三級網格員定期巡灣,海上環衛及時打撈清理垃圾,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實現全覆蓋。
重拳出擊,猛藥去疴,美麗的八角灣又回來了。一年四季,常有趕海者沿著海岸線拾蛤蜊、挖海蠣,常有居民在新建的兩個休閑廣場上健身、觀光。
“蔚藍大海是一座海上糧倉,全區仍有部分漁民靠海吃海,因此我們在清理和整治時,注重堵與疏,變革海水養殖模式,讓汗水漁業變成智慧漁業,讓近岸養殖走向深遠海。”煙臺開發區海發局黨委委員、海洋經濟處處長徐希水說。
2019年,煙臺實施海洋牧場“百箱計劃”,計劃在海域投放100個智能網箱,推動漁業規模化、生態化、智能化養殖。去年以來,落戶煙臺開發區的“百箱計劃”實施單位交付3座亞洲最大的量產型深海智能網箱,今年11月首次收魚,1000噸養殖魚類均達類野生標準。
以二產帶一產,該區統籌考慮海洋生態、漁業養殖、漁民生計,采取規劃現代漁業園區、建設國家海水養殖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實施“百箱計劃”等,促進傳統漁業轉型升級,目前已完成200多戶海上養殖戶拆遷和289艘捕撈漁船轉產轉業。
一波“硬核”操作,八角灣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8個國控、省控監測點位水質連續多年滿足第一類或第二類水質標準。今年憑借“高顏值”,參與生態環境部“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征集活動。
針對以往修復品種缺乏科學指導、社會公眾放流無序的情況,該區在全國率先制定黃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品種指南、出臺社會資金募集管理規定、搭建長效監督評價體系,構筑起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今年成為山東省唯一入選國務院自貿區部際聯席會議“最佳實踐案例”。“十三五”以來,該區共在八角灣投放魚苗2.33億單位,推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修復增加15%以上,高營養層級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