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22-04-20 12:25:04
原標題:泰安市中醫醫院針藥結合辨治更年期水腫驗案一則
來源:魯網
魯網4月20日訊 更年期水腫是更年期女性的常見病,與自身的內分泌失調有關,多見于肥胖女性。40至55歲的女性,在檢查心、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下肢浮腫才能診斷為更年期水腫,嚴重者可見眼瞼及下肢浮腫,還可出現潮熱,全身不適,四肢酸痛,頭暈失眠等一系列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是一個復雜的內分泌變化過程,現代醫學通常使用激素和鎮靜劑治療,遠期療效往往不理想。泰安市中醫醫院中醫經典科審病求因、辨證施治,采用針藥結合方法,在更年期水腫的治療上取得了顯著療效。現簡述如下:
病案舉隅:
患者,女,51歲,兩天前無明顯誘因突發雙下肢膝關節以下浮腫,按之凹陷不起,為求系統治療,遂就診于中醫經典科門診。刻下癥見:雙下肢膝關節以下浮腫、怕涼,按之凹陷不起,小腹脹滿,頭部昏沉,頭汗出,神疲乏力,大便偏干,無心慌、胸悶等不適。素納一般,眠差,入睡困難,醒后難以再寐,二便可。舌體略胖大,苔白略膩。左脈:寸緊濡,關飽滿,軟滑豆,尺沉緊濡;右脈:寸大,軟滑,略浮緊,關上軟滑豆,緊濡,尺沉濡,略芤。輔助檢查: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尿常規:尿潛血+-,JJ-粘液絲10.00個/ul,JJ-紅細胞7.00個/ul,余未見異常;肝、腎功:唾液酸38.8mg/dL,前白蛋白183mg/L,胱抑素C0.55mg/L,余未見異常。
中醫診斷:水腫、脾腎虧虛,中焦郁滯證;西醫診斷:更年期水腫。治則: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治法及反饋:四診之后,予以傳統針灸療法、揉腹配合中藥芪苓湯合交泰丸加減3劑。三日后復診,患者雙下肢水腫明顯減輕,繼續辨證予以針刺治療,中藥在原方基礎上加益母草、當歸,服用7劑后,患者水腫等諸證均消退,納可眠佳,二便調。一周后隨訪,病情未復發。
治療思路:
一、針灸取穴:水分、關元、中極、氣海、三陰交、合谷、復溜、足三里、陰陵泉、太溪、太沖、內關等。腹部采用“五虎針法”,調理脾胃、斡旋中焦,補益脾胃,打開中焦氣血化生之源的開關,激發”動力”。針太溪、三陰交,調補肝腎,補充”能量”。針法:進針后在得氣的基礎上行“龍虎交戰”補瀉手法,即補法為重插輕提6次或拇指左轉用力捻轉9次,瀉法為輕插重提9次或食指左轉用力捻轉6次輕捻轉。日1次,3次為一個療程。
二、按揉腹部:健運中焦,鼓蕩氣血。雙掌重疊置于神闕穴上,以掌根著力,手臂、手指自然伸直,雙下肢微扎馬步,使力從足底開始,通過腰部,以身體帶動上臂、前臂用力,通過腕部、掌根,使力綿綿不斷地作用于神闕穴,按中帶揉,揉中帶按,剛柔相濟,有節奏地環轉按揉,力度以患者舒適為宜,按揉至患者腹部有溫熱感,甚至溫熱感向腰背部或下肢傳導為最佳,按揉時間約30min。
三、中藥芪苓湯合交泰丸加減:芪苓湯,方中黃芪為君,祛濕、利水氣帥血適行,可補肺氣,實皮毛,益中氣,升清陽。《神農本草經》記載,黃芪為“補藥之長”,有補氣開加、利水消腫之功效。立方重用黃芪、茯苓、白術,名為芪苓湯,以補其脾氣,然氣為陽,血為陰,故健脾調氣配合當歸以養血和血,取其“陰平陽秘”氣血調和,水濕自退之功。甘草利水,兼調和諸藥,升清降濁,健脾利水。交泰丸黃連大苦大寒,主入心經,清心降火除煩,肉桂辛甘大熱,主入腎經,引火歸元,化氣升津,既制約黃連苦寒傷陽之性,又無助火之弊,二藥相伍,使上下寒熱交通,水火交濟,陰陽協調,標本兼治。遣方用藥靈活化裁,尊法而不泥方,故能收到滿意療效。
心得體會:
更年期水腫,患者年齡大多在40-55歲之間,多與內分泌失調有關,水腫部位一般局限于面部及下肢,臨床各項實驗室檢查往往無異常。該病的發生系脾腎陽虛,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脾陽虛不能升清降濁,以致水濕不得下行,泛于肌膚,而成水腫。《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故中醫學認為女性到了40多歲的年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腎虛。《景岳全書·腫脹》篇記載:“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說明了肺、腎二臟在水腫中的相互關系,若腎水上泛,傳入肺經,而使肺氣不降,失去通調水道的功能,可以促使腎氣更虛,水邪更盛;同時又說明脾、腎二臟存在著相制相助的關系,如脾虛不能制水,水濕壅盛,必損其陽,故脾虛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導致腎陽亦衰。若腎陽衰微,不能溫養脾土,則可使水腫更加嚴重。《景岳全書·雜證》云:“水氣本為同類,故凡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蓋氣化水自化也。”針對本病的發病機理, 治療上當以益氣健脾化濕、通陽利水消腫為大法。
因此,肺、脾、腎三臟之間的關系,以腎為本,以肺為標,而以脾為制水之臟,實為治療水腫的關鍵所在。而氣機升降失常是這則水腫案的根本,結合患者脈象,中焦郁滯,氣機不暢,陽氣浮越于上,而中焦是氣機升降之樞紐,故導致頭昏、頭汗出等一系列癥狀。更年期女性,往往體質柔弱,性情抑郁合并其他癥狀,因此在治療水腫時應注重兼顧脾胃的生化之氣。清代黃元御的“一氣周流”理論是指以脾胃為中軸的運轉下,陽氣隨脾半升于左則為肝,全升于上則為心;陰氣隨胃半降于右則為肺,全降于下則為腎。運用“一氣周流”理論闡釋了水腫的形成,并且提出了治療思路:調理脾胃、調理四維從而恢復各個臟腑功能,形成正常的“一氣周流”,同時注重加大調理氣機力度以提供“一氣周流”的動力。總之,從“一氣周流”理論出發,辨治更年期下肢水腫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臨床思路。針藥合用,相得益彰,收效甚捷。
醫師介紹:
鄭慧玲,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中醫經典科住院醫師,郗洪濱魯衛工匠工作室團隊成員,山東針灸學會委員,濟南中西醫結合學會針灸專業委員會委員。傳承并創新應用“龍虎交戰”針法、“項七針”、“仙蓉溫齊”膏摩療法治療各種氣機失調病、退變勞損性疾病、功能不足病、精神神機病以及乳腺癌術后中醫調理。先后在《針灸臨床雜志》、《四川中醫》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篇,參與學術著作《齊魯針灸醫籍集成》11部,2021年榮獲泰安市中醫醫院先進工作者。(通訊員 張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