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2-05-05 10:10:05
原標題:山農大科研團隊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守護好中國飯碗里的中國糧
來源:大眾日報
小麥育種,事關糧食安全。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種質創新與利用團隊多年來賡續奮斗,在守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繪出了壯麗青春篇章:首次找到小麥“癌癥”克星——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培育了國內第一個攜帶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小麥新品種,將創制小麥抗赤霉病種質資源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中;創制200余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小麥種質材料發放全國育種利用;率領山東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團隊研制40個小麥新品種、11項綠色新技術,推廣面積9000余萬畝。
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這個團隊榮獲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作為長期奮戰在小麥生產和脫貧攻堅一線的小麥育種人,團隊帶頭人孔令讓教授始終堅持一點:“只有緊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才能多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才能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才能讓中國飯碗里裝上優質的中國糧。”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有小麥“癌癥”之稱,嚴重時減產超過50%,是亟待解決的重大農業問題。但半個多世紀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鮮有突破。
2000年,孔令讓和團隊成員經過廣泛篩選鑒定,在小麥的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發現了抗赤霉病基因。“因為小麥是異源六倍體,所以對小麥的研究難度特別大。只有培育抗病品種,才能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孔令讓的目標,是培育一個抗病抗逆、高產優質,老百姓樂于種植的小麥品種,讓中國人把自己的飯碗端得更牢。
“為了克隆抗赤霉病基因,僅2016年以來就分析了累計4萬余株小麥實驗群體,完成了至少30萬次DNA擴增實驗。此外,對于雜交育種來說,我們每年要在試驗田授粉5000余個雜交麥穗,一個麥穗約30枚小花,算下來大約15萬枚小花。”孔令讓說,“2015年,該基因在國際上被命名為Fhb7。”
最終,他們完成了抗赤霉病基因初定位、精細定位、圖位克隆、抗病分子機制解析等工作,成功將抗赤霉病基因Fhb7轉移到栽培小麥品種,并明確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的應用價值。2020年,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一重要學術突破。獲得這個成果,孔令讓和他的團隊用了20年。
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后,孔令讓和團隊成員沒有停歇,通過遠緣雜交將抗病基因轉移到大批小麥栽培品種,經過多代純化,培育出“山農48”等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部分品種已可大規模投入種植。他們將抗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等基因轉移到目前大面積推廣小麥品種中,已選育出200余份高產優質、抗病抗逆小麥種質材料,提供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專項全國育種利用。
如今,這一團隊培養的畢業生在科研創新、鄉村振興、技術推廣等崗位上,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強農報國的初心,涌現出了“青年長江學者”“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等一大批先優典型。代際傳承中,團隊成員用實際行動捍衛著“中國碗、中國糧、中國種”的宏偉夢想,正在瞄準下一個小麥新品種開展攻關。
(大眾日報記者 王桂利 張春宇 通訊員 王靜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