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2-06-02 09:08:06
原標題:動能轉換背后的山東創新“撒手锏”
來源:齊魯晚報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山東強力保障、不斷加碼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投入,探索推動從創新投入、成果產出到產業增效的良性互動。今年,山東更是將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放在“十大創新”2022年行動計劃的首位。2017年以來,山東112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6位;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兩次被國務院認定為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成效明顯省份。
記者 王赟
科研投入連年增長
創新效能持續攀升
2019—2020年,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每年都達到了120億元;在此基礎上,2021年又增長10%,達到了132億元。2022年,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增長10%,達到145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0%以上。
2020年,我省出臺《關于推進省級財政科技創新資金整合的實施意見》,通過整合集中管理,當年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中用于四個重大創新領域的資金量達到113億元,占比94%。
由于支持創新力度大、創新發展效果好,2020年我省首次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省份受到國務院表彰激勵。
2021年省級150項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中企業牽頭承擔的比例已近半數。大力實施企業研發后補助、“小升高”獎勵等引導性政策,推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39.2%,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新增5500余家,年度新增數量達到歷史之最;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1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39個,位居全國前列。
山東高標準貫徹
國家科技創新戰略
近五年,全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分別增加15.2%和19.2%;31家創新創業共同體突破關鍵技術391項;依托356家新型研發機構,搭建了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研究的創新鏈。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就利用這種創新機制,不久前突破了658公里的遠距離量子信號傳輸,這種信號無法被竊聽和計算破解,能廣泛應用于信息安全通信領域。
僅2021年,山東就取得了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統下線、燃料電池智能雪蠟車亮相冬奧會、3個一類創新藥獲批上市等一批標志性成果,順利承接科技部“氫進萬家”“北斗星動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是全國首批唯一示范省份。
科創平臺的搭建,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五年來,山東科技部門持續推進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和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推行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等改革,4.8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到2564億元。目前,山東省科學院、山東省農科院等8家試點單位被賦予長期使用權60項、所有權29項。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培育最優創新生態
近年來,山東省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努力培育全國最優的創新生態。2021年,山東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564.92億元,同比增長31.27%。
2021年2月,山東省科技統計分析研究中心發布《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濟南、青島、煙臺“三核”創新引領作用突出,研發經費支出占全省比重超過40%,研發人員占全省比重接近50%,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全省比重超過60%,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省比重達到60.83%。濟南、青島、煙臺、濰坊、東營、濟寧6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研發經費支出占全省比重為59.45%,年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全省比重超過60%,有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數占全省比重達到52%,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省比重超過80%。
山東“1313”實驗室體系建設加快布局,目前已建設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1家、省實驗室9家、省重點實驗室260家。“國字號”平臺建設加速推進,2021年,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成功獲批,領域類技術創新中心達到2家,并列全國第一;成功爭創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數量并列全國第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