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2-07-11 10:33:07
原標題: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保障中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記者 賈瑞君 李明
盛夏時節,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苜?;ㄓL開放,藜麥長勢喜人,馬鈴薯等待收獲。上百種作物裝點下,萬畝鹽堿地生機盎然。
在位于黃三角農高區西側山東省農科院試驗基地的馬鈴薯育種材料種植大棚內,120份育種材料植株長勢各不相同:有的已凋零死亡,有的枯黃稀疏,有的生長旺盛。“經過微咸水灌溉后,依然有20多份材料長勢旺盛,已經很不錯了?!笔∞r科院蔬菜研究所馬鈴薯育種栽培團隊副研究員楊煜說,他們根據當地地下水鹽度配比了3%含鹽量的灌溉水,在育種材料出苗后先后進行3次灌溉,目的是找出適合當地種植的耐鹽堿育種材料。“很快這20多份育種材料就會收獲,我們再根據塊莖品質和產量篩選出3至4份優質耐鹽堿育種材料。”楊煜介紹,這幾份育種材料將作為育種親本與高產品種雜交或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將耐鹽基因導入高產品種以培育耐鹽堿高產新品種。
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調研,并勉勵大家:“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作為濱海鹽堿地和沖積平原的典型代表,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土壤分布廣泛,面積達到43.97萬畝,是探索鹽堿地治理新技術的天然本底試驗場。
構建管道節水降鹽新模式,推廣應用微生物菌劑改良土壤、精準施肥技術,開展農業病蟲害綠色防控,推行種植制度改革,增加植被涵養生態……得益于農業科技的力量,近年來,黃三角農高區走出了一條鹽堿地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的路子,昔日“不毛之地”正變為年輕的“希望之地”。
鹽堿地的治理利用是一個長期的課題。近幾年,黃三角農高區在治理思路理念、技術上有了很大的創新和轉變。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羅守玉說,其中一個關鍵轉變是,將育種方式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品種適應鹽堿地轉變。其中,“齊黃34”就是典型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調研時,走進豆田,俯身摘下幾個豆莢,輕輕用手捻開,仔細端詳,然后將一顆豆粒放進嘴里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贏得總書記贊揚的正是“齊黃34”。這一高產耐鹽堿品種已在黃河三角洲廣袤的鹽堿地上實現推廣。
在利津縣汀羅鎮南碼村,1000多畝鹽堿地上,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在這里實現?!拔覀儾捎玫恼恰R黃34’品種,它耐鹽堿、高產,非常適合當地種植?!必撠煿芾淼睦蚩h春喜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管理員陳光磊說。今年,僅利津縣就推廣了10萬畝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其中大豆主要品種就是“齊黃34”。
一個優良品種從初代雜交到審定成功往往需要10年左右漫長周期,這也是擺在育種科研人員面前的難題。育種期漫長,能否提提速?如今,黃三角農高區搭建起加速育種平臺,構建起三級育種體系,變傳統田間經驗育種為分子設計育種。
在黃三角農高區加速育種平臺,工作人員正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將催芽好的甜高粱種子夾到種植盤中,完成后再將種植盤移到煉苗室。“待到出苗后,我們再移栽到各個房間栽培架的種植板上?!敝锌圃褐参镅芯克こ處熈蛛p邊介紹邊輕觸屏幕操作起來,實驗室設計好的育種材料,放置在人工模擬的育種環境中,精準供給養分,有效加速育種進程,這樣就可以大幅縮短作物生育周期。甜高粱種植周期自然環境下在130天左右,在實驗室可達到80天,實現一年三季,作物育種周期也將由十多年縮短到3至5年。
依托加速育種平臺,結合現代育種手段,農高區精準培育了一批耐鹽植物新品種,搜索保存耐鹽植物種質資源1.5萬份,已選育苜蓿、燕麥、小黑麥、甜高粱、藜麥等新品種(系)37個。
“黃三角農高區將總書記視察時的重要指示要求分解落實到23個項目上,實現項目化管理、項目化落實,今年將選育新品系15個以上,關鍵技術研發推廣20項以上,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示范推廣10萬畝以上?!绷_守玉信心十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