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2-07-15 09:46:07
原標題:海克斯康的“青島支點”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孫欣
不僅持續加碼中國市場,中國研發團隊也在越來越多反哺總部,這是瑞典企業海克斯康最近兩年在中國運營和布局的真實寫照。后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跨國公司與中國的關系也在急劇變革和調整,從人工紅利和成本優勢,到市場規模和創新資源豐富,跨國公司與中國的合作正在步入新階段。海克斯康正是觀察這種變化的極好樣本。
大中華區總部位于青島的海克斯康,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是全球領先的精密測量儀器制造商。近年來,隨著全球智能化浪潮的襲來,海克斯康也順應產業變革大勢調整航向,依托在測量領域多年來積累的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同時積極進入地理測繪、智能駕駛等新的場景。
中國成為海克斯康在這場轉型中的關鍵一子。擁有豐富智能化應用場景的中國,不僅為海克斯康貢獻了重要的市場,更重要的是正成為海克斯康創新鏈中的重要一環,為海克斯康更好打磨產品和技術提供“中國智慧”。如今,中國區制造智能板塊業務收入在海克斯康集團收入中的占比已經超過40%,并且還在持續快速攀升。
從測量儀制造商到智能制造方案提供商
雖然大眾對海克斯康很陌生,但海克斯康的產品卻幾乎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據統計,全球95%的汽車、90%的飛機、75%的手機在生產過程中,都應用了海克斯康的技術和產品,以保證零部件的尺寸、平整度等滿足質量要求,可以說是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把控質量的“眼睛”。全球測量領域代表最高精度技術的萊茲、萊卡等品牌,都在海克斯康旗下。在精度要求極高的航空領域,海克斯康對飛機葉片類小型零部件的最高檢測精度能達到0.3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的1/200。
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將生產制造的過程變得越來越透明和可感,品質控制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也隨之發生巨大轉變——走出質量管控車間的實驗室,走到生產現場;過去的單點檢測方式轉變為全流程檢測方式,抽樣檢測被逐件檢測取代。于海克斯康這樣的測量儀器制造商而言,這些變化意味著產品的迭代升級,更意味著一片新藍海的誕生。“質量把控在生產制造中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在整個生產流程中的分量也越來越重,海克斯康瞄準質量這一剛需,提供以質量為主線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海克斯康大中華區商務數字化運營中心副總經理詹亞南表示。
并購是海克斯康的基因。近年來,海克斯康通過并購,不斷豐富自己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最典型的是在工業軟件領域,海克斯康先后并購了仿真分析軟件鼻祖MSC Software、提供支持增材制造設計生成與優化的各類仿真軟件解決方案企業AMendate、比利時Bricsys公司的BricsCAD等,構建起技術護城河。在海克斯康看來,工業仿真軟件是數字化時代企業提升質量控制能力的關鍵工具,是智能制造方案重要的前端部分。“以前要將零部件模型試制出來,再去檢驗,有問題的話再回頭追溯,這樣一個周期至少要花幾個月。現在直接在仿真場景中測試,時間效率和物料成本都大大降低。過去,新車從概念到批量生產需要十幾年,現在基本上7年就可以完成。” 詹亞南介紹。
如今,海克斯康已經逐漸建立起一個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提升解決方案。在產品設計和工程階段提升感知質量,海克斯康通過CAE等虛擬仿真軟件進行設計、工藝仿真,在產品實際存在之前實現各種場景的建模、模擬和驗證模擬;在生產制造階段,海克斯康應用生產制造軟件進行加工程序編程、驗證,達到零件加工一次性成功,實現成本優化和效率提升;在計量環節,運用各種測量設備對加工的產品進行質量控制,實現制造過程的初檢、過程檢和終檢。
質量數據的打通和使用,是海克斯康整個解決方案的核心,通過利用在產品全生命周期內提供的大數據技術將設計、制造及測量三大環節獲取的數據連接起來,形成可操作的信息,反饋到設計、制造等環節,從而調整和優化生產過程,促進“現實”產品更加接近“理想”產品,最終實現智能制造。
在國內,海克斯康不僅助力了C919國產大飛機的機身精密裝配,和諧號高速動車組車廂尺寸保證,還為一汽大眾、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量產,華為、小米等智能消費電子和鋰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行業提供了“交鑰匙方案”。
加碼中國,市場規模的吸引力
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也是海克斯康越來越看重并持續加碼布局中國的過程。
高精尖產品的不斷本土化落地就是一個重要體現。今年,海克斯康中國公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完成一款高精度三坐標測量儀產品和一款便攜式關節臂測量產品的本土化落地。
過去,這兩款產品只在德國工廠生產,要想落地中國根本是“天方夜譚”。因為要實現本土生產不僅意味著在中國實現組裝制造,更意味著要將圖紙開放給中國本土研發團隊。雖然近年來跨國公司與中國在技術上的開放合作逐步深入,但在高精尖產品上仍然會有很多阻力存在。尤其是近兩年來,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帶來了更多阻力。在海克斯康集團總部,有關這兩款產品在中國本地化的提議就曾遭遇了不少反對的聲音。最終,中國區掌舵人用中國龐大的智能制造市場潛力說服了董事會。
2020年,中國創造的GDP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工業作為中國GDP增長的重要來源,勢必將孕育出龐大的智能制造市場需求。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達2.7萬億元,同比增長12.6%。未來,中國智能制造應用場景持續拓寬,市場規模實現快速增長,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將達5.3萬億元。
詹亞南介紹,近幾年來,海克斯康正把越來越多硬件、軟件、傳感器等核心技術落地中國,技術研發本土化程度不斷提高。
越來越多在技術上有絕活兒的中國企業也不斷加入到海克斯康的生態中。2021年8月,海克斯康就通過并購的形式成為武漢中觀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填補了三維手持掃描儀產品線的空白。利用武漢中觀的技術,激光、相機來獲取物體的三維表面形狀信息,能精確轉化為三維幾何信息,讓制造實現“一拍即視”。
就在今年6月底,海克斯康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再次出手,與國內企業級協同管理軟件企業致遠互聯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產品加快落地。
目前,海克斯康通過投資、并購等形式在中國孵化的企業數量已有14家。
智能制造“中國智慧”彰顯力量
中國團隊的創意也在越來越多反哺海克斯康的產品研發。
近兩年,智能制造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不僅催生了工廠的改造需求,也帶來了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以海克斯康中國團隊開發的智教機為例,學生缺乏到一線實踐的機會是當前智能制造培訓的最大痛點,工業模擬仿真軟件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很好方式。中國團隊提出了創意的點子后,迅速得到了總部的認可和支持,在國內外研發團隊通力合作下,2020年海克斯康推出了數控五軸模擬訓練機。
不僅是單個產品。海克斯康中國公司還成立了智能制造研究院,這在整個海克斯康集團也是首創。研究院面向技術和產品落地,將海克斯康的前沿技術和解決方案與用戶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打造出更適合中國工業場景的落地方案,同時也將智能制造“客制化理念”帶入了海克斯康集團。
“智能制造方案落地最講究的就是針對應用場景的整合能力,即充分了解客戶痛點,為客戶量身打造方案,在這方面中國團隊的實力優于歐美團隊。” 詹亞南介紹。事實上,智能化改造方案“水土不服”是不少國際巨頭進入中國市場時遭遇的問題,而落地能力也是企業在智能制造市場突圍的重要差異化優勢。“目前我們也向國外輸出了三四款產品,國外對我們的產品和方案也都很感興趣,‘這個技術是做什么的,用在什么領域?’他們會主動來問我們。”詹亞南說,這不僅讓中國團隊信心倍增,也讓中國團隊的話語權在整個海克斯康集團大幅提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