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2-07-22 14:42:07
原標題:濟南八景、十六景及十二景
來源:濟南日報
□魏敬群
“八景”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多地都有“八景”之說。歷史上的濟南八景曾被廣為稱道,但少為人知的是,濟南還曾有過十六景、十二景之說。雖然隨著時光流轉,部分景觀已經湮沒不見,但通過前人的詩句,我們仍可遙想當年濟南的山川之美。
八景之說始于元代
“八景”一詞來源于道家術語,是受到八卦、八仙、八大神咒等道教文化的影響誕生的概念。到了宋代,由道教用語演變成景觀類用語。最早將“八景”一詞用于指代地域性景觀的是北宋畫家宋迪所繪《瀟湘八景圖》,著名書畫家米芾為其題詩作序,八景之說一時流傳天下。八景文化的鼎盛時期是在明清之際,朝廷甚至以行政命令要求各州縣必須上報當地八景。
濟南八景由來已久。明代崇禎《歷城縣志》載有歷下八景名稱及繪圖。濟南古稱歷下,歷下八景也就是濟南八景,其名目如下:錦屏春曉(龍洞山錦屏巖)、趵突騰空(趵突泉)、鵲華煙雨(鵲山和華山)、明湖泛舟(大明湖)、佛山賞菊(佛慧山)、白云雪霽(珍珠泉畔白云樓)、會波晚照(大明湖畔晏公廟)、歷下秋風(大明湖歷下亭)。明代詩人張弓、徐承祖、宋廣業、朱璋等人都寫有濟南八景詩。
濟南八景源于何時?已故濟南文史專家張昆河先生《濟南八景淺議》一文認為:“從八景的內容來判斷,濟南八景之說該是始于元代。原因很清楚,‘白云雪霽’是指的珍珠泉、濯纓湖畔的白云樓。元初,曾割據濟南的張氏家族在珍珠泉、濯纓湖周圍建起了園林,在湖畔筑有白云樓。宋、金時還沒有白云樓,不會出現這一景,所以,八景之說的上限不會超乎元代。‘歷下秋風’指的是圃多大木、歷山臺上的歷下亭,而此亭在明初即廢毀了,亙明一代未有重建……如果明代時標擬八景,必不會再有此一景。因此,八景之說的下限不會到明代。”
應該說,這個論斷是符合事實的。這里再補充一下有關情況。一、白云雪霽之白云樓。白云樓乃元代歷城張氏所建。金末張榮起兵率眾據濟南,后歸元,授山東行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在濟南市中心的珍珠泉處修建府邸,人稱“張舍人園子”。白云樓乃其孫、濟南府行軍萬戶管民總管、大都督張宏所建。明初,“張舍人園子”改為山東都指揮司,白云樓雖破舊不堪,但尚在。至成化年間,德王朱見潾在此修建德王府時,白云樓業已坍塌,僅留丈余樓基。他命人在其廢墟上修建了濯纓軒,并在軒旁建白云亭。
二、歷下秋風之歷下亭。北魏時歷下亭在古大明湖西的五龍潭處,酈道元稱“客亭”,是官府為接迎賓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稱歷下亭,天寶四年(745),詩圣杜甫來濟游歷,在此寫下《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一詩,留下“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現今,五龍潭處仍豎有“古歷亭遺址”石碑。到了唐朝末年,歷下亭逐漸廢圮。宋代熙寧年間,知齊州事曾鞏在齊州州衙后面的高地,重建了巍峨高大的歷下亭。明初,歷下亭尚存。正統年間,歷下亭毀,僅余遺址。嘉靖年間,本邑詩人李攀龍出資修葺歷下亭。到了崇禎年間,歷下亭再毀。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山東鹽運使李興祖在湖中島上現址重建歷下亭。
三、元代詩人劉敏中寫有《鵲華煙雨》一詩:“華峰屹如削,嶕峣獨立天一角。鵲山偃以截,參差始見元氣裂。悠悠二水西南來,水縈華帶江湖開。洲平岸闊望不到,兩山欲合川先回。憶昔扁舟隨魚鳥,翠屏玉鏡搖清曉。山頭忽覺云景變,風雨來時山更好……”元代詩人張之翰亦有《鵲華煙雨圖》一詩:“壁立長空劍倚云,小孤直與大孤鄰。幾時煙雨齊州道,遙認雙溪是故人。”二詩均可作佐證八景起于元代之說。
延至晚清時期,仍有八景之說。同(治)光(緒)間詩人張昭潛曾調寄菩薩蠻《詠濟南八景》。明代十六景探源
歷下八景擴展為十六景,見于明代的《歷乘》。《歷乘》是于今可見的濟南第一部地方志書,刊刻于崇禎六年(1633),比崇禎《歷城縣志》早七年,作者是劉敕。劉敕,字君授,歷城人。在該書第十五卷《景物考》中,劉敕在卷首寫有這樣一段文字:“歷當齊魯之交,群峰橫翠于南,二水瀠洄于北,明湖匯之于中,亡論太華之峻絕,即蘇臺、茂苑不勝于此矣。昔人標為八景,而滄桑代變,湮沒者多。余廣為十六景,以供達人之游覽云。”“太華”即西岳華山。“蘇臺”即姑蘇臺,又名胥臺;“茂苑”,又名長洲苑,二者俱為蘇州風景勝地,均可指代蘇州。
歷下十六景的名目為:錦屏耀日、玉鼎翻云、幽澗黃花、白云霽雪、石洞絕塵、明湖泛月、孤嶂凌霄、清流注海、松韻南熏、荷香北渚、蒼生霖雨、翠屏丹灶、巖畔飛泉、會波返照、竹港清風、鮑山白雪。
與八景相對照,少了歷下秋風(因此時歷下亭已廢圮),其余錦屏春曉改為錦屏耀日、明湖泛舟改為明湖泛月、趵突騰空改為玉鼎翻云、佛山賞菊改為幽澗黃花、白云雪霽改為白云霽雪、會波晚照改為會波返照。另外,增加了石洞絕塵、清流注海、松韻南熏、荷香北渚、蒼生霖雨、巖畔飛泉、竹港清風、鮑山白雪等景觀。
石洞絕塵:指千佛山呂公洞,又叫呂祖洞,“真一塵不到處也”。清流注海:“清流”指大清河,清代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大清河河道為黃河所奪,此景遂演變為黃河遠帆。松韻南熏:指城南舜祠,“宮殿軒敞,金碧相組繡,蒼松翠柏,不知何代所植,風撫其枝,如龍鳳翔舞……又若熏風之入七弦也。”荷香北渚:指大明湖西北部。蒼生霖雨:指五龍潭,“潁上張元平(指明代歷城縣令張鶴鳴)來宰是邑,每旱禱即雨,元平異焉。乃因舊宮而新之大之,亭館交輝,組繡相錯,榜曰‘蒼生霖雨’。”巖畔飛泉:指黑虎泉。竹港清風:指明代萬歷間戶部尚書趙世卿之大明湖畔的小淇園,“昔大司農趙公以忤江陵(指首輔張居正)削籍,乃種竹湖上,詠嘯自怡……”鮑山白雪:指明代著名詩人李攀龍在鮑山腳下修建的白雪樓。(引文均見劉敕《歷乘·歷下十六景》)
而孤嶂凌霄(華不注)與翠屏丹灶(鵲山)二景,是八景之鵲華煙雨的拆分,并非新增。
十二景見于晚清
除了歷下八景、十六景,晚清時濟南還有過十二景,遴選者是著名兵工專家、詩人、學者張士珩。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來濟出任山東學務處和山東武備學堂總辦。兩年后,離開濟南之時,情有不舍的張士珩選取濟南山水古跡名勝十二處,請寓居濟南的著名畫家松年(小夢)為其繪制了《濟上鴻泥圖》。這十二景為:華峰挹爽、鵲橋踏雪、明湖泛月、趵突觀瀾、鐵祠賞荷、千佛披云、潭西拜石、匯波觀稼、龍洞延秋、開元尋碑、長春訪道、潛亭獨酌。
張士珩還對十二景一一作了說明。華峰挹爽:“隔雉堞見華不注如覆萼然,芙蓉初日,爽秀挹人,當年并轡援枹,三周馳逐時,應不暇領此清趣也。”
鵲橋踏雪:指鵲華橋,“兩水夾明,長虹練凈,山容如睡,銀海光搖,吟鞭沖凍,不殊灞橋驢背得句時也!”明湖泛月:“月到天心,風來水面,千川同印,可證道心。”
趵突觀瀾:“泉有三,突起池面,所謂檻泉涌出也,清寒凜冽,翕施滾滾,不舍晝夜,具有活潑潑地氣象。”
鐵祠賞荷:“過鐵祠,觀池荷亭亭植立,尚思遺烈,凜然如生。”
千佛披云:指千佛山,“千佛一心性,一心性千佛,心性莫將云霧遮,千佛自合光明現。”
潭西拜石:“石臥于五龍潭西,玉皇宮墻陰。嵌空玲瓏,若春云冉冉,初出遠岫,又拳曲如指爪屈伸,仿佛佛手拈花,爰植庭中雙樹間,具袍笏拜之。”
匯波觀稼:“登匯波閣極望,柳陌、菱塘、田塍如畫,濟南風景大似江南,不待秋風起,已動莼鱸之思矣!”
龍洞延秋:指龍洞山,“斜照疏林,丹楓烘暖;停車坐愛,褒此秋光。”
開元尋碑:指佛慧山開元寺,“濟陰盤谷,巖壑縈紆,繚曲往復,捫蘿陟巘,不覺芒屨生云。”
長春訪道:“觀有丘子洞,長春真人坐圜處。階前偃殘鐘紐,題識漫滅不可讀,金石終銷毀,人生須尋不可磨泐者。”
潛亭獨酌:“余建潛亭于閻文介公祠右,深柳清波,水木明瑟,獨坐其間,意釣非釣。”潛亭在閻公祠西面的李公祠(現稼軒祠)后院斜廊之上。
張士珩遍請南北詩壇名流俞樾、陳作霖、鄧嘉緝、秦際唐、鄭孝胥、顧祖彭、劉炳照、汪洵、孫詒棫、周學淵、劉原道、李經鈺等為十二景題詩,并于宣統二年(1910)將眾多作品編成《濟上鴻泥圖題冊》一書,由上海淞云精舍鉛印出版。
元八景、明十六景、晚清十二景,山水勝跡,一脈相承。新世紀又有泉城新八景問世:趵突騰空、明湖匯波、歷山覽勝、濼水棹歌、清河煙嵐、靈巖探幽、百脈寒泉、九如聽瀑。
濟南這座古城,有著恒久的美麗,風華絕代,魅力無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