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9-07 10:51:09
原標題:青島這個碼頭,九成以上漁民為四川人!90后“子承父業”成為新的掌舵人
來源:大眾報業·半島新聞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桂東
在沙子口南姜碼頭,去買海鮮的市民經常遇到操著四川口音的漁民,一般都是丈夫出海打漁,妻子在碼頭上銷售。120多條漁船,9成以上的漁民來自四川。他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來到碼頭上打工,家人跟孩子一起來到了青島生活。隨著年紀的增大,第一代漁民已經陸續隱退,有些到工廠里打工,有些回到了老家。而他們的孩子,從小在碼頭邊長大,“子承父業”成為了新一代船老大,一批90后逐漸成為新的掌舵人。作為新一代的漁民,他們也更加融入了本地生活,希望通過自己的奮斗,在青島買上一套小房子,成為這座城市的新市民。
出海漁民九成以上來自四川,多是同鄉介紹
伴隨著臺風外圍的影響,青島近海海域風浪很大,在外作業的漁船都紛紛返回港口避風。9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沙子口南姜碼頭進行探訪,隨著風浪變弱,漁民們正在忙著收拾漁船,往上面搬運冰塊,準備風浪小的時候就出海捕魚。
在碼頭上,忙碌的漁民多是四川口音。很多市民可能都知道,在嶗山的這幾個碼頭上,漁民以四川人居多。他們究竟有多少,是如何來到這里落腳,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近日,記者就走進這一群體進行探訪。
今年59歲的毛世允算是第一批來青島的漁民。毛世允說,他是1997年在朋友的介紹下來青島打工。“當時老家就是種地,掙不了多少錢,聽說出海掙錢多,就跟著老鄉一起來到了這里,”毛世允說,最早來的大概在1990年前后,2000年左右來打工的人數量開始暴增。
毛世允正準備出海
當時沒有休漁期,一年能干七八個月,一個月能掙到800元左右。過年回家的時候,同鄉聽說掙錢多,紛紛跟著一塊來這邊出海打漁。剛開始的時候,一般就是在碼頭上幫人干活,或者到船上幫人分揀。慢慢就承包漁船,這樣收入更高一些。
但是,出海打漁回來以后,還要分揀、賣魚,修補漁網。在此之前,本地的漁民都是丈夫出海打漁,妻子負責在家補網、賣魚。承包了漁船以后,他們這些“外地漁民”也把老婆孩子接過來,在碼頭附近租房子,一起在這里生活。
毛世允說,剛開始的時候條件比現在差多了,船上也沒這么多設備,漁網也沒有這么好。出海打漁需要注意點啥,都是跟著其他人到船上學。他們這一代漁民,沒少交學費,大傷小傷都是家常便飯。現在條件好多了,船上的定位導航,安全設施都很齊全。而且,出海都是幾條船一起,大家在海上互相有個照應,至少安全上有了更大的保障。
記者了解到,整個南姜碼頭120多艘出海打漁的漁船,其中9成以上的漁民都是四川籍的。“出門在外都是老鄉,老家可能也就幾公里遠,”毛世允說,大家都在一起干活,互相之間也有個幫襯。
父子同船全家上陣出海淘金
“現在船都挺大的,最少需要兩個人出海,”毛世允說,尤其是拖網,一個人根本弄不上來。而且,最累的是在船上分揀。基本上拖一次網,要分揀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之間。這純粹是個體力活,兩個人在甲板上需要不停工作。一般這一網分揀完,又到了起網的時間。
“雇一名船員一天600左右,費用挺高”今年48歲的船老大鄧樂勝說,這兩年出海越來越難掙錢了。一方面油價越來越貴,他們出海一趟,至少需要1500元。如果再加上雇船員600元,出海一趟漁獲不多的話,很可能賠錢。于是,他選擇帶著自己的大兒子,一起出海掙錢。
從16歲來到青島,鄧樂勝已經在這里生活了32年。“當時一開始在石子廠,后來在海邊養扇貝,1997年左右聽說出海掙錢多,就來到這里干了,”鄧樂勝說,剛開始在船上給人打工,一個月八九百元。后來有了一些積蓄以后,就干起了船老大,將老婆孩子都接過來。他出海打漁,妻子在家賣魚、修補漁網。
鄧樂勝正在修補漁網
“小兒子學習好一點,這會正在上高中,大兒子初中畢業就出來干活了,”鄧樂勝說,自己也沒有什么技術。孩子從小在碼頭上長大,那就帶著孩子一起出海吧。爺倆出海,這樣壓力更小一點。如果雇別人的話,不論捕魚多少,都給人家工錢。爺倆出海的話,一方面互相有個照應。在海上風浪大,有時候還需要夜間出海,隨時面臨各種風險。父子兩個人在同一條船上,干起活了也放心。另外一方面,就算是出海打漁少,他們心里壓力也小,實在不行就回碼頭,第二天再碰運氣。
像鄧樂勝這樣的父子檔,在南姜碼頭并不少。當然也有一些漁民,父子兩個人都承包了漁船,然后各自跟著工人一起出海。雖然不在一條船上,在海上也距離不遠,互相也能照應一下。
子承父業90后“漁二代”成新掌舵人
在碼頭上,還有一批這樣的“漁二代”,已經脫離了父輩的照顧,開始獨當一面,成為了一名船老大。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就把我接來青島了,”1990年出生的蔣攀,現在已經是有15年出海經驗的船老大。在1990年前后,他父親就跟著同鄉一起來到碼頭上打工。過了幾年,逐漸站穩腳跟以后,父親就將他接到了青島。“我基本上就是在青島長大的,在姜哥莊這邊上完了小學,然后接著上初中”,蔣攀說,在他有印象的時候,附近就出海打漁,他就在碼頭上玩耍。有時候也會跟著父輩們一起出海,對于大海,感覺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初中畢業以后,他想都沒想,就直接到碼頭上找了一份活干。2007年的時候,他就開始在碼頭上給魚販們當搬運工。當時一天能掙幾十元,對于一個初中剛畢業的人,他覺著這份工資已經很不錯了。
蔣攀正在駕駛漁船
之后,他就開始到船上給人當船員。但是,第一次上船干活,現實就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蔣攀說,雖然小時候經常上船,但是一有不舒服,就到船艙里躺著休息,也沒感到不適應。真正要干這份工作的時候,第一天上船就打起了退堂鼓,心想著在碼頭上找個什么活都行,再也不出海了。
“當時剛好碰到西南風,海上風浪大,暈船很厲害,”蔣攀說,但是作為船員,拿了人家工資就得干完活。當時感覺膽汁都吐出來了,還得強忍著干活。第一次出海以后,他在家休息了好幾天。但是,出海掙的錢還是比碼頭上多,自己想了想還是出海了,慢慢也就適應了。
跟蔣攀是發小的付小龍,也是一名90后。兩個人來自同樣的地方,父親也同樣是出海打漁。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段,兩個人都同樣走上了出海打魚之路。蔣攀說,整個碼頭上現在他們這么大年紀的,大概有十多個,但是將來會越來越多。同樣,在旁邊的沙子口碼頭,大部分漁民也是他們四川老鄉,跟他們這個年紀的算是比較年輕的,占比會更大。
付小龍
漁汛來了連軸轉收成好一年掙個七八萬
9月6日上午11時許,已經煎熬了四天的90后船老大蔣攀,正在修補漁船準備出海。前幾天風浪較大,漁船尾部發生了損壞,蔣攀找了工人進行維修。
臨近中秋節,正是漁獲充足、價格較高的黃金捕魚期,原本開海以后大干一場,沒想到碰上了臺風影響,只能返回碼頭休息。這幾天,蔣攀天天關注著最新的天氣預報,風浪一停就準備出海。
蔣攀正在海上作業
蔣攀說,別看著開海時間長,其實他們真正能干的時間并不多,年前的話也就能干六七十天。到了冬天氣溫低的時候,海風非常冷,他們這些小船干不了活。所以,只能抓住這一段黃金時期出海。去年的情況比較好,9月份出海20多天,收入也比較好。這兩天眼瞅著中秋節就要過了,他們只能坐在碼頭上干等。“照往年估計的話,這幾天得少掙六七千元,”蔣攀說,出海打漁這個活,就是得趕時間。一般情況下,他們凌晨一兩點鐘出海,然后就開始進行拖網、收網,干到下午一兩點鐘就開始返航。他們兩三點鐘趕到碼頭,卸完貨以后,交給妻子去銷售。他則回家吃點飯,趕緊休息一下,晚上接著出海。
如果碰到魚汛的時候,他們基本上要連軸轉。“一般漁汛就四五天,這個時候基本上不睡覺。”蔣攀說,放下漁獲以后,他們不休息就接著返回海里捕撈。累了就躺在船艙里休息一會,吃點飯以后接著干活。因為海上的不確定性太大了,說不定有風浪或者漁汛走了,他們就要返回碼頭。最多的時候,他們連續四五天都漂在海上,一天來回兩趟捕魚。
“如果收成好的話,兩個人一年能掙七八萬,”蔣攀說,這兩年主要是油費還有工人費用高了,他們出海一趟成本越來越大,一年能出海捕撈的時間也就100天左右,算下來能掙七八萬。休漁期的話,偶爾會打個零工,但其實也掙不了多少錢。修補船只、漁網,這些工作也要花費很多時間。
夢想在青島買房 成為一名新市民
“我們在這邊就是打工的,干不動了就回老家,”今年59歲的毛世允說,家里還有地、有房,父母也在。在這邊打漁,主要就是在這邊掙錢。每年過年的時候,他都會回家過一段時間。等到過幾年干不動了,就回老家找一份工作照顧父母。
另外一位老漁民鄧樂勝說,還是看這工作合不合適,如果不好干的話,就會換一個工作。對于未來也沒有太多的規劃,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在青島這邊,房價也很貴,沒有房子也沒有辦法在這邊落腳。
作為一名在碼頭上長大的“漁二代”,他們在青島的時間遠比在四川老家長得多。作為新生代的漁民,他們跟父輩有著不同的想法。“我們從小就在這附近長大,周邊的一切環境都很熟悉,”蔣攀說,他在這邊也已經結婚,兒子也跟他一樣在附近上小學,家里的老人也在這邊生活。雖然在老家也有地、有房子,但是他已經熟悉這里的生活,把這里當成了第二個家。
從他父輩來這里,一直都是在周邊租房子居住。而且,他們這些老鄉也很少有在青島買房子的,對他們而言難度很大。但是,他還是有個希望,能通過跟老婆的一起努力,在附近買一個小房子,夠一家人住就可以了。
“還需要攢幾年不知道,但我們一直都在努力,”蔣攀說,從他父親來到這里,已經30多年的時間,他在青島也生活了20多年的時間,也算是子承父業在海上討生活。一方面海上收入高一些,另外一方面自己不會其他技術,只能跟著父親干。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將來有更多的人生選擇,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