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12-20 09:01:12
原標題:說古論今丨“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說古論今丨“下高”,翻的全是硬功夫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中國藝術頭條微信公眾號開設“舞臺藝術小課堂”專欄,近期陸續推出故宮博物院博士后、國家京劇院編劇池浚主講的系列短視頻節目,普及戲曲知識,介紹戲曲絕技,揭秘戲曲絕活。通過節目里精心選擇展示的那些精華片段,我們既能領略中國戲曲藝術的瑰麗多姿,同時也特別能感受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辛苦和不易。
新近一期講到的是戲曲中的絕活“下高”。池浚介紹,“下高”也可以稱為“下桌”,是戲曲舞臺上“翻”的技巧之一,它從高向低翻。在不同的劇目當中,根據劇情的需要,“下高”也有不同的組合技巧。比如在隴劇《司文郎·闖獄》的結尾,運用了“下桌搶背”,表現劇中人宋九郎的憤懣不平。而在秦腔《斬姚期》中,運用了“蠻子下高”的技巧動作,表現了劉秀的驚恐、羞愧。在其他戲里,“下高”還可以用在表現激烈打斗的場面,表現人物武藝高強或是路途崎嶇、不慎墜落等多種場景。
演員完成這個動作,從高處“翻”下來,很不簡單。如果說,拍電影、電視劇的時候,演員沒法完成類似動作,還可以通過特效技術去彌補,到了戲曲舞臺上,演員是沒這樣的機會的。對于戲曲演員來說,這一“翻”,翻的是真本事,翻的是硬功夫,玩不了虛,做不得假。沒有一定的功夫,翻不動;沒有高超的功夫,做不好。
把“下高”用于表現激烈打斗場面,武戲中很常見。比如,京劇《三岔口》中最膾炙人口的,是那場夜里“盲斗”的武打戲。在扣人心弦的打斗中,就有“下高”的精彩情節。深夜的客房內,無半點燈火,周圍也是漆黑一片。房客感覺似乎有人撥開房門偷偷溜進房間,闖入房間者感覺房客似已驚醒。二人近在咫尺,卻看不見對方。他們在黑暗中尋找彼此。二人都心知對方不善,所以緊張地防范著周圍,防止對方靠近。他們各自手持一柄長刀,小心翼翼地在自己身邊掃來刺去。有時候,二人幾乎撞到一起,但一個人身子向左探,另一個人身子向右探,剛好感覺不到彼此的存在。有時候,刀正好就在對方脖子上,又被對方陰差陽錯地躲閃開去。突然,闖入者在用手上舉探摸的過程中,觸到了站在桌上正向下探摸的房客手腕。闖入者順勢奪下對方長刀,然后雙刀向桌面疾削。房客從桌上躍起后翻身而下,正好躲開這一刀。這個翻身而下的動作,正是前述的“下高”。
我記得在劇場里看這段戲的時候,確實有“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感覺。明知道這是演戲,明知道是假的,可還是體會到一種身臨其境般的緊張感。專家們評價《三岔口》時認為,這臺戲能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主要在于把京劇“虛擬”的表演方式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兩位演員在只有一桌二椅的燈火通明的舞臺上,卻能生動地表現出摸黑打斗的真實感覺,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一套虛擬的程式化的動作。例如,眼神的左右環視表現在黑暗中極力想要看清,上身略為前傾左右環顧表現搜尋摸索,等等。同時必須強調的一點,就是演員的武打身段也非常漂亮,這自然包括“下高”等動作設計。正是這方面的別出心裁,讓觀眾既感到緊張刺激,又覺得趣味橫生。
眾多名家演出過京劇《三岔口》。其中,張云溪、張春華兩位老藝術家,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聯袂演過這個經典劇目。張春華飾演的是“闖入者”——其實就是旅店老板劉利華。劉利華這個角色,前后身份經歷過一個變化,在前期劇本中,他是開黑店的惡人,在戲中被正面人物“房客”任堂惠殺掉;在后期劇本中,則變成一個俠肝義膽的好人,與“房客”之間的打斗也就成了不打不成交的誤會了。根據“早安京劇”公眾號刊載的文章,張春華先生曾經回憶:“現在常演的《三岔口》,就是我首先改的。原先的老《三岔口》是梆子戲,劇中的武丑劉利華原為壞人,扮相很難看,劇情也主要是打斗。1951年,我和張云溪先生演此劇時,對老戲作了改動,將劉利華改為好人,與任堂惠因誤會而打斗,而且是摸黑打,這就很巧妙而且幽默好看?!?/p>
張春華先生還特別提到一件事。他說:“這出《三岔口》當年以啞劇的形式參加在柏林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青年和平友誼聯歡節,受到好評并成為武戲代表劇目,久演不衰?!本﹦〉綒W美演出,觀眾欣賞起來是很有難度的。但是,《三岔口》以啞劇形式演出,能讓這些地方的觀眾看懂,而且大受歡迎,其成功的關鍵,首屈一指就在于劇情安排、動作設計。像“下高”這樣的高難動作,表演時美感、力量感、刺激性兼具,給西方觀眾帶來的那種新鮮感和震撼力可想而知。
用“下高”來表現人物武藝高強的戲也很多,京劇《奇襲白虎團》就屬于此類。京劇《奇襲白虎團》堪稱山東省京劇院的“看家大戲”。2020年,為慶祝山東省京劇院成立70周年,山東省京劇院復排了這臺優秀保留劇目。在復排進入聯排階段時,我曾經前往省京劇院采訪。在這次采訪中我還了解到,前些年,除省京劇院復排過這臺戲外,因為排演難度太大,幾乎未有其他劇團嘗試復排或者移植。其中的一個難點,是飾演男主角嚴偉才的演員必須文武兼擅,而這樣一位演員實在難找。這個演員需要完成的武戲動作里,重點之一正是“下高”。
在接受采訪時,山東省京劇院黨委書記、院長蔣慶鵬介紹,《奇襲白虎團》有多個相對特殊的看點??袋c之一是令人驚嘆的高難度武戲。男主角嚴偉才有一個“云里翻前撲”的高難動作表演,可謂難中之難。這個動作,就是“下高”。演員要從兩米多高的臺上跳下,中間身體翻轉360度,落地后連續做兩個虎跳,再加一個空翻,然后站定。整個動作要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停頓。這樣,觀眾看起來才感覺賞心悅目,蕩氣回腸。然而演員完成這個動作,難度非常大。之所以“嚴偉才”選角難,首先就是因為演員過不了這一關。
飾演嚴偉才的山東省京劇院優秀老生演員孫衛安表示,《奇襲白虎團》中的“下高”,稱得上是個極高難動作,只有天天練功,并且練得特別熟練,才能控制好、完成好,否則,受舞臺內外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不僅容易出錯,而且一不小心就會受傷。
山東省京劇院副院長周翔則感嘆,《奇襲白虎團》能贏得這么好的口碑,首先就在于那么多漂亮的高難動作、新創程式給人帶來的新鮮感和滿足感。
關于“下高”,還有一個與譚鑫培先生有關的特殊故事。著名劇作家張永和在《伶界大王譚鑫培》一文中,講述過“伶界大王”譚鑫培上海之行的趣事。按文章描述,譚鑫培共去上海演出六次,“第五次他先是大紅大紫,后來差點沒栽在上海。”差點讓“伶界大王”栽了的原因,正與“下高”有關。
上海當地的一家戲院,為了和譚鑫培競爭,請出了上海當時最紅的一個老生楊四立。他們貼出來演出《盜魂鈴》這出滑稽戲,楊四立演豬八戒。邀請譚鑫培的那家戲院老板就跟譚老板商量,您能不能也貼一出《盜魂鈴》,我們知道您當初在宮里唱過。譚老爺子盛情難卻,同時心里也有把握,于是也貼了《盜魂鈴》。
《盜魂鈴》有一個特別的看點:豬八戒不但要學各個行當的演唱,同時還要從一個三張半高的桌上翻下來。要知道,當時,譚鑫培已經65歲了。他在這個年齡,還能演這場戲?
文中記述道:“觀眾當然如潮,賣了一個滿堂。前面都很好,到后面大伙就要看這65歲的老爺子上不上這高,從不從這個高桌上翻下來,下場門三張桌子立起來了。大伙把眼睛瞪圓了看這個,就看譚鑫培慢慢爬上去了,大伙的心可就提起來了,看他65歲的人翻不翻。只見譚鑫培扮演的這個豬八戒先向臺底下一望兩望,然后做出撓耳朵、搖腦袋的身段動作,后來嘆了口氣,慢慢又爬下來了。底下一看這個,大失所望,于是倒好就上來了,里面還有一個小報的記者,帶頭在臺下起哄。這個事怎么評論呢?后來很多人就覺得這是從人物出發,豬八戒本領本就稀松平常,從這么高的桌上翻下來,那不是豬八戒,那是孫悟空,那是捉妖降怪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個吃貨就是這樣,一看這個太高了我就爬下來,所以這是塑造人物的獨特表現。后來這個事還驚官動府,譚老爺子還經過了法院,最后是打贏了官司。他們不應該起哄,他的演出是符合這個人物的,所以這里面還有這么一個故事?!碑敃r買票的觀眾,估計都想親眼看看,65歲老爺子到底怎樣“下高”。只是萬萬沒想到,譚老爺子耍了個如此“怪招”。這算是一個特別的花絮。
類似“下高”這樣的絕活,好看,添彩,但費勁,難練。宋代王安石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段話,用來描述戲曲演員學藝、練功同樣特別合適。正因他們披荊斬棘,迎難而上,勤學技藝,苦練絕活,才創造出這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舞臺藝術景觀。(大眾日報記者 于國鵬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