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01-31 19:13:01
原標題:直播代打電話日入千元?“社恐經濟”或成流量試驗田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直播代打電話日入千元?“社恐經濟”或成流量試驗田
來源:海報新聞
“您好,這邊是一個情感直播間,您的朋友張先生托我給您打個電話,他想問這六年,你還記得嗎?”
“是張XX嗎?”
類似對話,出現在深夜的一個個“代打電話”直播間。近期,直播間代打電話的服務火了,甚至成了一個新興的創業項目,吸引著一眾網友獵奇圍觀。表白、送祝福、整蠱、討債、聯系“前任”、問候親友、業務溝通、測試男女朋友……主播在直播過程中,依據客戶需求播打出一通通電話,將那些他們難以開口或不會溝通的問題一一送達,收獲價值9.9元的“墨鏡”禮物。電話打不通也算一單,照價收費。有主播一口氣直播到凌晨5點,直言日入千元。
那些“社恐”的年輕人
近年來,“社恐”一詞的檢索熱度呈現連續走高態勢。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社恐”自居?“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谷不分”,這是不少在大城市漂泊的獨居者的真實寫照。
芬蘭漫畫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的漫畫書《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里,描繪了一個典型芬蘭人的日常生活——看到鄰居在走廊,只好等他走了再出門;公交上沒有單人座位了,干脆就站著好了;在超市里想要試吃,但看到促銷人員的殷切眼神,又趕緊躲開了……
同時,“你有多久沒有交過新朋友了?”這個問題可能會讓不少人思索半天。不是隨手掃個二維碼后可能再也不說話的微信好友,也不是社交平臺上假裝很熟的點贊之交,是那種生活中可以愉快交談、互相依賴的真朋友。
別說交朋友,就算維護之前的關系都讓一些人感覺疲憊。在科幻漫談節目《不要回答》中,賈樟柯、許知遠和李笛曾探討過,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做到對親朋好友信息的秒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再親密的關系也禁不住每天半夜12點的折騰。我們越是需要在社交上付出心力,越對社交感到壓力和抗拒。繁忙的工作、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安全感的缺乏,或許都是年輕人想做一個“社交隱形人”的原因。
瞄準新世代的孤獨
早在2018年,我國就已有超過7700萬獨居狀態的“空巢青年”,人民智庫發布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空巢青年”是主動選擇獨居。
現在的年輕人人均“社恐”,但不少聲稱“社恐”的年輕人,可能只是害羞內斂、不想社交和說話。現實的恐慌擋不住虛擬空間的群聚浪潮,騰訊聯合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90后青年調查報告》顯示,90后充滿表達欲望,情感需求強烈。由于宅文化還有科技的易得性、便利性,他們在現實里沉默寡言,而網絡則成為了他們的私密后花園。他們在網上表達的情緒和個性,遠比在線下社交場合更為豐富多樣。社恐們現實中的失落在網上獲得了補償,也就會更加逃避現實社交,長此以往,容易惡性循環。
而在互聯網的世界,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的地方就有錢賺。這些“社恐”特質激發了別樣的行業經濟。比如外賣單人餐,堂食一人座的“獨身經濟”;比如社交也擺爛,線上全覆蓋的“社恐經濟”;再比如“性價比”不如“愛價比”的“悅己經濟”。
社恐時代的財富密碼
解決用戶“社恐”需求的各類服務應運而生,網上教人社交的帖子越來越多了。
在社交平臺搜索“高情商社交”,你不僅可以收獲同一話題下一萬條以上的內容,還可以看到更多的聯想詞匯——“高情商說話方式”“高情商聊天技巧”“高情商拒絕別人”……說話是門玄學,社交也成了一門需要努力鉆研的學科。有人做出了高情商和低情商的話語對照表,更有甚者為社恐打造了萬能話題題庫,聊城市、聊場合、聊細節,只要想聊,總能找到話題。
“高情商社交”話題下內容
博主“嘉文Gavin”作為一名專業不對口人士,通過內容轉型獲得了不少“聲量”。他發的第一條職場社交相關筆記獲贊近2600次,超1900人收藏。
而通過洞察人性社恐“社交暗淡面”的1620萬粉絲博主“盧戰卡”,靠著人人皆知人人不言、句句真實扎心的“心機語錄”和“蜜汁表情”爆火。再加上職場智慧篇、飯局社交篇、男女交往篇、銷售高手篇、高情商幽默篇內容細分,帶來的不僅僅是流量更是變現。開付費專欄、全網分發課程、出書,短短一年時間變現500萬。
如今,又有不少人把直播間代打電話做成一門生意,甚至推出了培訓教程。聲稱操作簡單,項目唯一的成本就是話費跟時間成本,“現在基本很多手機套餐自帶的通話時間都是用不完的,可以說門檻極低,想做的話直接開播就行,靠自然流量,或者前期投一點流量,吸引對標用戶,視頻都可以不用發”。
如此看來,“社恐經濟”或將成為下一片肥沃的市場流量試驗田。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沙斯媛 綜合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等)
審核:馮世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