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3-02-20 08:55:02
原標題:青島:以海為田,構筑“藍色糧倉”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青島:以海為田,構筑“藍色糧倉”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以海為田,建設海洋牧場,構筑“藍色糧倉”,是我國幾代海洋科學家的構思和夢想。進入21世紀,在政府、院所、企業等多方推動和實踐下,這一夢想最終照進現實。
青島是我國最早提出海洋牧場理念的城市,也是我國較早推進海洋牧場規模化發展的城市。近年來,青島將海洋牧場建設作為加快漁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一極開展深化布局,耕海牧漁走在了國內前列。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第八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名單,青島有3處在列。截至目前,青島在建海洋牧場達27處,其中21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位居全國第二,約占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
青島的海洋牧場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目前的發展現狀如何?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哪些新模式、新裝備?是否已經形成可向其他城市復制推廣的經驗?對此,記者展開了詳細調查。
起步建設較早,突出綠色屬性
青島海域廣闊,海岸線總長為905.2千米,占山東省海岸線總長的27%,海域總面積約1.22萬平方千米,與陸域面積相當。得天獨厚的海洋自然條件為青島漁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不過,受近年來青島城市建設推進、海洋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近岸養殖空間逐步壓縮已成為制約漁業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面對該困境,青島逐漸明確了一個方向——發展海洋牧場。
一般而言,海洋牧場是指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早在20世紀40至60年代,青島科學家朱樹屏等人就提出了“水即是魚類的牧場”“開發水上牧場”“海洋農牧化”“使海洋成為種養殖藻類和貝類的‘農場’,養魚、蝦的‘牧場’,達到‘耕海’目的”等理念。20世紀80年代,駐青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先后在青島膠南和煙臺蓬萊近海開展了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試驗研究與應用實踐工作,為我國后來人工魚礁及海洋牧場的研究與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可以說,得益于新中國成立以來涉海科研院校的高度集聚,海洋牧場的理念和最初實踐都發軔于青島。
海洋牧場的逐漸興起與我國海洋資源環境現狀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我國近海健康狀況并不樂觀。建設海洋牧場,不僅能有效養護海洋生物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而且能保障優質水產品的持續供給,滿足國民水產蛋白需求。作為解決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的“金鑰匙”,自21世紀以來,我國海洋牧場建設迎來快速發展期。
對于青島而言,發展海洋牧場既是開辟漁業養殖新空間的重要方式,更是響應國家號召,保護和增殖漁業資源、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青島自2009年開始規模性建設人工魚礁發展海洋牧場,并于2010年印發《加快建設人工魚礁發展海洋牧場的議案辦理工作實施方案》,安排專項資金扶持,開啟海洋牧場第一輪建設。后來相繼印發《關于加快建設藍色糧倉的實施意見》《青島市推進海洋牧場與休閑旅游融合發展實施方案》《青島市海洋牧場建設規劃》等多個文件,持續加大海洋牧場建設扶持力度,加快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
“海洋牧場建設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企業最初的參與熱情并不高,因此,政府適時加以引導、扶持非常重要。”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洋漁業處副處長王亞楠介紹,截至目前,青島海洋牧場建設已累計完成投資23億元,其中爭取中央支持資金4.5億元,安排市級財政資金7200萬元、區級財政資金2000萬元,引導企業自籌資金17.6億元。此外,青島在2021年充分利用中央漁業油價補貼地方“退坡”資金8075萬元,推動海上多功能平臺、陸上體驗中心等新漁業項目建設,推動了青島海洋牧場發展。在加強政策引導、資金投入的同時,青島明確、突出海洋牧場綠色屬性,推動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模式,積極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目前,青島21處海洋牧場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位居全國第二,約占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彰顯了在漁業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布局多種業態,創新產業融合
從青島即墨鰲山灣碼頭乘船向南出發,在海中行約9公里就可以到達逸益達海洋牧場“藍谷1號”平臺。該海洋牧場由青島逸益達實業有限公司建設運行,今年2月剛剛獲批第八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逸益達海洋牧場的建設發展,特別是“藍谷1號”平臺的功能拓展,是青島海洋牧場建設創新產業融合的一個縮影。
“為了修復海域海洋生態,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生長環境,我們按照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創建要求,已投放方形混凝土構件礁近2300個,共計6.8萬多空方。”青島逸益達實業有限公司海洋牧場項目負責人劉世太介紹,礁體投放后可吸引大量海洋生物聚集、生活,相當于在貧瘠的海底為海洋生物建了個“家”。在這個海洋牧場中應用的“藍谷1號”平臺最初是一個牧場管理平臺,具有海上科研觀測、牧場服務、智慧管護等功能。而為了推進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2021年9月,“藍谷1號”平臺再添“海上測試”功能。
“藍谷1號”平臺是青島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海上測試平臺,可以推動解決創新海洋裝備由樣機到產品“最后一公里”測試能力不足的問題。“該平臺在為海洋牧場提供支撐的同時,已為8家企業提供直接服務,極大降低了相關單位海上測試成本,促進了海洋儀器設備產業快速發展。”劉世太說。
布局多種業態,創新產業融合,獲批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青島市石雀灘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魯海豐海洋牧場)因起步更早,亦頗具代表性。
“經十余年發展,魯海豐海洋牧場已建設人工魚礁區、深水網箱養殖區、岸基配套設施、休閑垂釣基地,其中深水抗風浪網箱280余個,人工魚礁區200余公頃,在開展生態養殖的同時,集海洋漁業增養殖、海洋旅游、休閑漁業、海洋文化教育、海洋科技、海洋裝備于一體,實現了海洋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魯海豐集團辦公室主任汪顯剛介紹,作為青島規模最大、產業體系最完善的海洋牧場,近年來,魯海豐海洋牧場大力推進休閑漁業發展,年接待釣客近1.5萬人次,年接待觀光餐飲游客2萬余人次,實現休閑漁業年產值近6000萬元。
從創建主體來看,青島21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幾乎都由民營企業創建。這些民營企業此前大部分是傳統的漁業養殖企業,近年來轉型發展海洋牧場;也有一部分企業新加入這條賽道,將海洋牧場建設作為企業的一個重要板塊。整體來看,這些企業都在不斷探索海洋牧場多業態發展方向,帶動了苗種培育、海上養殖、水產品加工、休閑海釣、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
“從地理位置而言,目前青島的海洋牧場主要集中在西海岸、嶗山區、即墨區近岸海域,大多為企業承包海域展開建設。而受西海岸新區‘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嶗山區產業結構調整等政策因素影響,海洋牧場岸基配套建設亟待完善,陸海統籌是一個短板。”王亞楠說,未來,青島將按照“一灣六島”的空間布局,著重打造“七大海洋牧場集群”,重點開展人工魚礁、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海底森林、海上平臺和岸基配套等海洋牧場建設,培育新業態,扶持新產業,不斷提升多業態融合程度。
向全國輸出技術裝備,支撐產業升級
海洋牧場作為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離不開海洋技術創新支撐。青島作為全國知名的海洋科技城,擁有眾多國內一流海洋科研教學機構,涉海兩院院士及海洋科技人員數量均位列全國首位,為青島海洋牧場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近年來,青島的科研團隊在海洋牧場研究過程中產生的眾多理念、技術、裝備也不斷向全國輸出,推進我國海洋牧場升級發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團隊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多年來,楊紅生團隊明確了海洋牧場的概念和內涵,他們強調環境保護、資源養護和漁業持續產出三大功能,獲得了行業普遍認可;編制完成我國首個海洋牧場建設領域國家標準《海洋牧場建設技術指南》,為全國海洋牧場建設提供指導;系統開展了海洋牧場原理認知、設施研發、技術突破、模式構建及應用推廣,直接參與了山東省萊州灣海洋牧場等多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引領支撐了我國海洋牧場發展。
“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應立足國情,在新時代不斷增加新內涵。海洋牧場3.0,是未來海洋牧場發展的方向。”2022年,針對我國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技術等短板,楊紅生系統提出和闡述了海洋牧場3.0的概念。在他看來,海洋牧場3.0是以數字化和體系化為驅動力,涵蓋淡水和海洋的全域型水域生態牧場。它首先強調全域性,即把一個海灣、一片灘涂、一個河口或者一個島嶼當成一個牧場來展開設計;其次強調系統性,從海洋拓展到淡水,在淡水建設淡水生態牧場。
“海洋牧場3.0”的建設空間更加拓展,也更需要高新技術支撐。目前,楊紅生團隊正牽頭承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海洋牧場智能管控與少人化精準協同作業應用示范”等多個項目,推進海洋牧場數字化和體系化,加快實現監測評估立體透視,作業方式輕簡無人,管理模式自主可控。自提出海洋牧場3.0概念以來,安徽、江蘇、河南、浙江、廣東等地的多家海洋和淡水牧場建設單位正與他們團隊對接,共同謀劃海洋牧場3.0建設。
楊紅生團隊之外,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關長濤團隊也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關長濤團隊長期開展離岸抗風浪網箱研究,研制出高密度聚乙烯(HDPE)圓形抗風浪網箱,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如今成為國內深水網箱養殖的主導類型;系統開展了10余種不同結構人工魚礁的水動力特性研究,研發出多種新型人工魚礁,支撐了青島、威海等地的6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總規模10萬余畝。
“近年來,隨著海水養殖向更深、更遠水域發展,深遠海養殖工程裝備及養殖技術研發得以快速推進。”關長濤介紹,黃海所是我國最早開展深海網箱養殖設施與養殖技術研發的單位之一,先后主導研制出HDPE圓形深水網箱、可遠程控制的升降式網箱、抗風浪金屬網箱、鲆鰈類專用網箱、新型HDPE浮臺式網箱及大型養殖圍欄“藍鉆一號”等深遠海養殖設施,累計在國內沿海推廣應用1萬多套。“但也應該看到,針對養殖裝備研發,目前主要是海工裝備企業、船舶公司、設施制造企業的積極性比較高,但最終使用的是養殖企業,因此需要政策或資金引導,支持養殖企業加入,不斷推動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深遠海養殖升級發展。”關長濤說。
加快向深水區域拓展,持續推進現代化
近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指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海遠海養殖。”這是“海洋牧場”再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為海洋牧場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從世界范圍來看,國外早期的海洋牧場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相繼開展了海洋牧場相關理論研究和工程建設實踐。近年來,國外海洋牧場在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的基礎上,融入良種繁育、海藻場生境構建、設施與工程裝備、高端水產品生產等關鍵技術,不僅建設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從淺水區向深水區邁進。例如,韓國自2007年建成第一個海洋牧場示范區統營海洋牧場以來,不僅水產資源量明顯增加,而且觀光旅游客流量不斷增加。日本為了誘集和增殖中上層魚類、洄游性魚類,在深度超過100米的水域開展30-40米大型、70米超大型魚礁的研發和投放,經過幾十年的增高增大,幾十座人工魚礁已接近或高出水面,形成最大面積數百平方米的“礁島”。
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步,在進入21世紀后步入發展高速期。經多年發展,我國海洋牧場建設已初具規模、初見成效,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已有169個,主要分為資源養護型海洋牧場(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或珍稀瀕危物種為主要目的)、增殖型海洋牧場(以增殖漁業資源和產出漁獲物為主要目的)和休閑型海洋牧場(以在養護和增殖漁業資源的同時,適度開展休閑垂釣和漁業觀光等休閑漁業活動為主要目的)三種類型,覆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不僅海洋牧場數量大幅增加,而且融入多種產業業態,引領示范作用日益增強。
從建設海域而言,我國海洋牧場也在加快布局。2019年,山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海洋牧場是發展趨勢,山東可以搞試點”重要指示精神,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圍繞“形成近淺海和深遠海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展開了一系列部署,推動青島等城市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例如,在深遠海方面,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的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青島已在全國率先開啟試點布局,通過建設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和“國信1號”養殖工船,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近年來,山東根據自身發展特色及未來發展需要,提出建設五種類型的海洋牧場,其中之一為“裝備型海洋牧場”。從這個角度而言,青島深遠海網箱養殖和工船養殖發展,為“裝備型海洋牧場”建設提供了主要設施,為我國海洋牧場加快向深水區域拓展積累了豐富經驗。
建設現代海洋牧場任重道遠。專家表示,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我國海洋牧場的智能化、信息化、裝備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向深水區拓展的步伐才剛剛起步。未來,青島等海洋牧場建設走在國內前列的城市,仍需苦練內功,強化科技支撐,發揮示范作用,持續支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和升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