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3-02-28 11:03:02
原標題:咋就從大同來了青島?“阿彌陀佛”自己都得說神奇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咋就從大同來了青島?“阿彌陀佛”自己都得說神奇
來源:齊魯晚報
“第一次看太震撼了!沒想到能那么高、那么大。”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城市傳媒廣場6樓,市民李女士看到逼真得像從云岡石窟“搬來”的佛像后不禁發出感慨。而這些令李女士驚嘆的造像既不是簡單的復刻品,也不是“借調”的臨時展品,這是使用3D打印技術1:1復制還原的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第3窟。
文/片 記者 楊雪 徐潤杰
青島也有“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氣勢恢宏,是中國第一個皇家營造的石窟,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現存主要洞窟45個,第3窟則是云岡最大的石窟。
位于城市傳媒廣場的云岡石窟藝術館看似與普通展館無異,實則暗藏玄機。走進展廳、穿過拱形門,一座大佛映入眼簾。復制窟整體長17.9米、寬13.6米、高10米,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術實現的大體量文物復制工程。主尊阿彌陀佛高10米,呈倚坐狀,面部圓潤豐滿,神態超然。左手側為觀世音菩薩,右手側為大勢至菩薩。兩側菩薩高約6米,頭戴寶冠,精美莊嚴。“我們的復制窟是按照第3窟完全1:1還原的,連造像對面石壁上的石鷹,我們也進行還原,你去現場看看是有這個的。”青島傳媒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洪澤介紹,窟內既有氣勢宏大、雕刻精美的造像,也有完整的石窟形制,同時還原了石窟歷經千年風化的痕跡,讓市民在異地依然可以“身臨其境”,領略石窟藝術、古代建筑之精美。
3D打印“以假亂真”
將如此規模的造像“搬進”商場里,這樣大體量的項目是如何實現的呢?史洪澤介紹,這個項目從開始到最終落地歷時兩年,由云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化研究室、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數字化團隊以及美科圖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協作完成。其中,前期的文物數據采集及建模工作由云岡石窟研究院和浙江大學聯合完成,采用了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多圖像三維重建相結合的工作方法,高保真地重建了云岡石窟第3窟的彩色三維模型。
石窟的三維模型建立后,接下來就要將數字化的東西最終落地為實物。為此,史洪澤專門聯系了美科圖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工廠為本次項目自主研發了20臺2.8米高的專用3D打印機,將數據處理之后,24小時不停運轉,總共歷時一年打印完成。由于第3窟體量之大,3D打印的材料共分成842塊,之后被運輸到城市傳媒廣場。在這里,云岡石窟研究院的藝術家們搭起鋼架,耗時3個月,將這842塊3D打印的“零件”經過機械拼裝、泡沫填充、拼縫處理等工藝形成了原尺寸、高保真的石窟復制品。
用3D打印的材料已經對原文物本體的細節、材質、紋理實現了高精度還原。但如何做到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云岡石窟所在地的砂巖有獨特的顆粒感,復制品要體現出這種質感,必須加上后期的噴砂上色。為體現石質的質感,項目參與人員到云岡石窟現場,將當地的石頭采集打碎后,作為原材料涂抹在復制佛像表面,做到了逼真的黃砂巖質感。此外,云岡石窟研究院的藝術家還通過人工上色的方式完成細節,色彩還原度達90%以上。
歷經波折復制成功
提起成功復制的第3窟,云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化研究室主任寧波十分欣喜,“這是我們云岡做的第一個復制窟。”寧波表示,由于幾年前無論從技術還是經驗上,都不夠成熟,因此在復制上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第3窟又是云岡最大的一個窟,數據采集以及落地等各方面的工程量十分巨大。
3D打印的第一步是測繪掃描。當時,數字激光掃描儀器的掃描精度已經可以達到0.03厘米,但這些對于寧波的團隊來說還遠遠不夠。“云岡石窟的佛像屬高浮雕,有空間深度感,尤其是特殊區域,比如佛像的耳朵,立體感特別強,對掃描測繪的要求更高。”針對現實情況,寧波團隊最終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和多圖像三維重建技術相結合的技術路線。“三維激光掃描就是在文物上捕捉盡可能多的點,點越多越密,繪制的文物越精確。多圖像三維重建則是對文物進行立體呈現,如同用照相機從多個角度來拍照,最后拼合成三維空間。”兩項技術的聯合讓數據盡可能還原文物原貌,三維采樣點間距小于2毫米,整體三維重建誤差小于5毫米。
除了前期數據采集和建模方面遇到的難題,史洪澤說,3D打印也是阻力重重。當時聯系的美科圖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在聽到要打印如此大規模的文物項目時,直接表示現有的機器設備無法實現這么大工程項目的打印。項目數據有了、模型有了,難道就要“夭折”在落地為實物這一步嗎?就在史洪澤發愁時,一周之后他又收到了深圳3D打印公司的電話。對方表示,經過他們研究,這樣的3D打印機的制作也不是無法解決的難題,“既然現有機器無法實現,那我們就自己造一個吧”。至此,3D打印機器的難題也迎刃而解。
“世界首次”為何在青島
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在過去,想要領略云岡石窟的風采,游客只能親自去到山西大同。但3D打印復制云岡石窟項目則可以很好解決不可移動文物的異地展覽問題,通過1∶1精準復制,讓各個窟成功“分身”,游客在家門口就能近距離感受氣勢恢宏的石窟造像。文化瑰寶“來到”家門口也為學生研學提供新機會。據了解,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新華書店以云岡石窟藝術館為依托打造研學基地,自成立以來共接待國內外研學學生6萬多人次、各類學校120余所,為學生提供了解石窟藝術以及3D打印技術的良好空間。
談起世界首個3D打印石窟緣何落地青島,史洪澤表示,其實項目方青島出版集團與云岡石窟研究院結緣已久。中國第一套《云岡石窟全集》就是由青島出版集團和云岡石窟研究院聯合編纂出版的。該著作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
書籍出版后,青島出版集團與云岡石窟研究院達成良好合作。在得知研究院想要將數字化的石窟真正落地時,青島出版集團便積極推動起來。“任何一項技術在紙上是很難拓展的,而我們為復制文物落地提供了一個空間,把紙面上的文化保護項目真正落實到實體。剛好云岡石窟和浙江大學提供數據和模型,我們提供落地展出的空間,又找了深圳的3D打印工廠,整個項目就此成型運作了起來。”史洪澤說。
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余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豐富的文化寶藏。但歷經千年風霜,不少文物瑰寶也正不可避免地消逝在歷史長河當中。為什么要帶領團隊開始文物的數字化探索?寧波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云岡石窟遇到不可抗力的災難,有些文物可能就在這場災難中不可逆地損毀了。但如果我們在它完好時就已經為各個窟建立了數字化檔案,那這些數據就能為洞窟的修復提供依據和幫助。”
此外,歷經1500多年的風化,云岡石窟許多石像已不是當年的樣貌。而外部氣候、環境造成的部分佛像局部受損,對文物也是不可逆的破壞。下一個1500年它們是否存在、變成什么樣子,我們無從知曉,但將文物的數據采集后保留下來,再通過技術將實體進行復制,就可以將這些文物留給子孫后代,讓千年古佛在科技的助力下煥發新生,將中華優秀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云岡石窟共有252個洞窟,從2014年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開始到今年,基本已為一半數量的洞窟建立了數字化檔案,剩余部分計劃在2030年全部完成。”寧波介紹。
作為云岡石窟研究院成功復制的首個窟,第3窟的成功落地只是一個開始。在此之后,云岡石窟又成功打印出20米高、位于室外的第18窟以及可移動的第12窟“音樂窟”。與前兩座窟有所不同,第12窟“音樂窟”的成功復制真正實現了讓云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美好夙愿。寧波表示,這次對“音樂窟”的復制,使用了“積木式”的新技術和制作方法,這些“積木塊”總重量約2噸,8輛標準集裝箱車就可裝得下,這種即走即搭展的方式,讓整個“音樂窟”活了起來。目前,“音樂窟”已經在深圳、浙江大學等多地展出。今明兩年,云岡石窟研究院團隊計劃將復制窟帶到國外去展覽,讓石窟文化、文物瑰寶真正行走世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