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3-02-28 11:54:02
原標題:翻拍經典之作,提名多個獎項,德版《西線無戰事》靠什么走紅頒獎季?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青木 董銘】 “《西線無戰事》是德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德國文化部長克勞迪婭·羅斯20日如此表示。此前一天揭曉的英國電影學院獎,戰爭片《西線無戰事》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7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這也是首次有非英語片獲得如此亮眼的成績。這部德國人主創的新版《西線無戰事》不僅獲得英國人的好評,也入圍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外語片等多個類別,有望在今年頒獎季再獲佳績。
德國首次翻拍
改編自德國作家埃里希·雷馬克同名著作的《西線無戰事》,講述德國熱血青年鮑曼和同學投身一戰戰場,等待他們的卻是殘酷的饑餓、血腥和死亡。原著曾于1930年和1979年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1930年的版本被譽為最經典的反戰題材電影之一。不過,前兩版《西線無戰事》均為好萊塢主導,執導1930年版的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是俄羅斯裔。直到如今,一戰結束100多年后,才有了德國改編的版本。
在技術水準和戰爭視角方面,新版《西線無戰事》有明顯提升,開篇一場大戰讓觀眾切身體會到死亡的迫近。英國《衛報》認為,《西線無戰事》能在英國獲得巨大榮譽,除了精湛的演技,還因為其與觀眾見面的時機,“喚醒了我們對于‘不平靜的東線’的關注,正如美國作家福克納的那句警句——過去永遠不會逝去,甚至從未遠去”。還有一些對戰場熟悉的西方媒體人,從影片中逼真的戰爭場面聯想到東歐、中東和阿富汗戰事。例如,BBC國際版編輯杰里米·鮑恩19日在《泰晤士報》上撰文稱,“這不是那種粉飾戰爭的英國老電影,而是100年前歐洲的真實反應。那些年輕人就這樣死去——沒有榮耀,只有鮮血。”
刻意迎合西方輿論?
近年來,好萊塢被超級英雄片“霸屏”,傳統的戰爭題材反而不被看好。表現二戰的《決戰中途島》票房不佳,再現一戰的《1917》在2019年奧斯卡上輸給韓國電影《寄生蟲》。2017年,口碑爆棚的諾蘭大作《敦刻爾克》全球票房也未達預期。新版《西線無戰事》去年9月在德國本土上映后,在當地口碑并不突出:在德國知名影評網站Moviepilot上的評分為7.3分(滿分10分)。
稍顯遺憾的是,該片由于是流媒體平臺網飛出品,未能像其他戰爭大片一樣登陸全球更多院線,缺少銀幕體驗。在網飛德國版上,這部電影多周位于觀看榜前十之列。德國《新德國報》評論稱,這部電影以殘酷的方式展現了戰爭的殺戮與瘋狂。也有影迷認為,這部電影過于殘酷,似乎是為了迎合西方主流輿論。
一戰題材重被挖掘
對年輕一代觀眾來說,《西線無戰事》及相關一戰題材影視作品也許并不熟悉。相比波及全球、影響范圍更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在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于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影響更深,像法國至今仍把每年11月11日的“一戰停戰紀念日”列為公共假日。英媒《Timeout》曾評選出“15部最偉大的一戰電影”,其中包括1930年版的《西線無戰事》、1962年的經典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1964年的《國王與國家》、1976年的《王牌飛行員》、梅爾·吉布森1981年主演的《加里波利》,以及近年來拍攝制作的《1917》和復原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等。
在法國人看來,這個名單中還要加入電影大師讓·雷諾阿的《大幻影》、雷蒙德·貝爾納的《木十字架》、貝特朗·塔維涅的《只是人生》和《柯南上尉》等。近20年來,法國也創作出不少優秀的一戰題材影片,譬如讓-皮埃爾·熱內的《漫長的婚約》,獲得凱撒獎的《圣誕快樂》《天上再見》等,都帶有法國人對于戰爭的獨特視角。
從影史角度來看,在一戰剛結束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影壇對這場戰爭的創作達到首個高峰,法國、英國、美國、蘇聯和意大利等參戰國都用各自的方式來紀念這場戰爭,數十部作品中既有對英雄的歌頌,也有對年輕生命逝去的反思。事實上,在1918年戰爭結束之前,就已有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這樣的早期電影人,用《從軍記》這樣的作品來展現戰爭的荒誕。而到了二戰期間及其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關于一戰題材的銀幕創作相對較少,直到新千年之后,才又被新一代電影人發掘。如今,人們再看這場100多年前的久遠戰爭,更傾向于站在人類文明的視角去反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