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3-05-26 09:20:05
原標題:《光明日報》刊發山東社科院研究員周其森文章:用好農業文化資源,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日報》刊發山東社科院研究員周其森文章:用好農業文化資源,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來源:《光明日報》
5月26日,《光明日報》02版以《用好農業文化資源,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為題,刊發山東社科院研究員周其森文章。以下為原文:
【光明論壇】?
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也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文化強國的寶貴資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對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作出部署:“把鄉土特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留住鄉情鄉愁。創新支持和激勵方式,將優秀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永續發展的優質資產。”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發揮鄉村文化資源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性功能。
中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農業文化資源存量豐富、分布廣泛,這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優勢資源。但是,長期的傳統農業經濟的單一性,使得大量農業文化資源處于休眠狀態。當務之急,是要喚醒這些鄉村文化資源,并使其文化促進功能得到合理利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現代鄉風文明建設離不開傳統農業文化支撐。在建設鄉風文明、推進鄉村治理方面,農業文化的促進功能表現為無可替代的穩定和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由此可見,農業文化資源不僅是連接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建設現代農耕文明的基石。
全面挖掘、系統整理,做好農業文化資源活起來的基礎性工作。長期農業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農業文化資源。從總體上來看,這些農耕文化資源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形態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些復合農業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種養系統、水利灌溉系統、生產工具系統等。二是鄉村生活形態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農村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一些綜合生活方式,比如鄉風民俗、鄉土文藝、思想觀念等。三是一些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景觀和人文環境符號系統,包括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相關的一些文化印記,這些都屬于農業文化遺產內容。
漸進式、綜合性開發是讓農業文化資源活起來的重點所在。以農業文化遺產產業化推動經濟文化發展,是實現農業文化遺產時代價值的路徑。從人類文化價值發展趨勢來看,歷史文化只有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才能實現其價值。近年來,我國啟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既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具體舉措,也是面向未來保護性開發利用農業文化資源的生動體現。《“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作出了進一步部署,通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盤活利用好傳統農業文化資源,促進國家文化公園沿線農業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共同富裕。從經濟建設的角度來看,我國現存的一些農業文化遺存都是重要的生產生活生態系統,有的還在發揮作用,有的潛藏著經濟轉化價值,都具備廣闊的開發前景,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資源。
從各地實踐來看,實現農業文化資源合理轉化的有效路徑之一,就是結合農業文化資源發展文旅產業。這也是鄉村文化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形式。在當前鄉村旅游風起云涌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運用當地農業文化資源,實現以農彰文、以文促旅,以機制融合和業態融合促進農文旅融合,越來越成為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旅游業的產業焦點和選擇方向。
保護為先、科學規劃,加強頂層設計是讓農業文化資源活起來的根本保障。重要的農業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世代共享的寶貴財富,蘊含著民族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共同情感密碼,是老祖宗留給子孫后代的物質精神源泉。面對這些民族的共同遺產,我們的首要職責是保護,是在保護基礎之上的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為此,就要統籌農業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保護、開發、利用,做好頂層設計,搞好科學規劃,建立一套完備的農業文化資源綜合利用機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村為單元的保護利用格局。在科學規劃的指引下,建立分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編制各層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地理圖表,做到分階段、有步驟、成系列整體性保護利用。既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好重要農業文化資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開發農業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使其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
(作者:周其森,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山東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山東社科院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