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5-26 15:41:05
原標題:我的環保故事丨我和我的濕地鄰居們——一個自然守護者的自述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我的環保故事丨我和我的濕地鄰居們——一個自然守護者的自述
來源:海報新聞
編者按:為共同做好今年六五環境日宣傳工作,生動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生動實踐,即日起,海報新聞開設《我的環保故事》專欄,誠摯邀請您參與講述自己或身邊人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故事。
海報新聞記者 杜虹曉 濟南報道
春水潺潺,一群又一群候鳥遷徙途中在河面上落腳,河流頓時熱鬧起來。紅嘴巴的黑水雞,優雅的鳳頭鸊鷉在河面上游過。大白鷺的身影掠過岸邊的柳條,濕地的春天就勾畫出來。
“喋喋喋——”,伴隨著清脆的叫聲,一只小??猛地把脖子往前一伸,雙腳使勁地拍打著水面,迅速貼著水面飛行,直飛了六十多米才在水面上落下。
它們都是我的濕地鄰居。
我叫孫小溪,是一名生態環境志愿者。
孫小溪榮獲“齊魯環保小衛士”稱號
我的家鄉山東淄博,是山水結合的地貌,南山北水。層巒疊嶂的山野,詩意有趣的河流湖泊……都是我的課堂。
3歲半時我第一次走進山野,在父母的陪伴下,我從一座山的山腳下開始,觀察它們的生物樣貌。山腳蔓延的蛇莓,肥大的車前草,向上走是藍色小燈籠一般的沙參花,美麗的紫苑、假還陽參。越往上走,是生存力越強的生物,野薊、蓬蒿……和媽媽一起用自然筆記的方式記錄山野生物多樣性之美。
然而,在5歲那年的秋天,我在植物園的湖中發現一只奇怪的水鳥,有點像小鴨子,但和家鴨明顯不同。是遷徙中的候鳥嗎?它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回家之后,我翻遍了鳥類圖鑒,仍然無法確定它的名字。但是媽媽決定帶領我沿著與湖相通的河道,探尋它的來歷。
我們沿著河道一直向前,直到孝婦河。這是城市的主要河流,彼時濕地公園還未修建,河道被大片荒草遮掩。為了一探究竟,媽媽和我毅然鉆進了一人高的荒草,終于突破重圍,看到了河流。
城市的母親河——確切地說,一條骯臟的排污溝渠讓人失望,水面上不時飄來泡沫、垃圾。就在我們失望之際,突然不遠處的水面一響,一只小小的水鳥露出水面,正是我們尋找的??!秀氣的小腦袋,圓嘟嘟的褐色身子,黑溜溜的眼睛,這下可看清楚了。我也從圖鑒中知道了它的名字——小??。
它們是河流上的土著居民,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但這么可愛的小精靈,生活環境竟然如此臟亂。我對媽媽說,我想為它們做點什么。沒想到,當時那個念頭竟然是一粒小小的種子,從守護一只小??開始到守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孫小溪在2022年山東省社會環保組織暨生態環境觀摩交流會中擔任濕地課堂講解員
2020年3月,完成濕地水鳥調研后,我以小??為主人公創作了自然小說《原野上的風》,描繪了“濕地的居民們如何繁衍生息,在濕地生存有哪些法則、哪些危機”的濕地畫卷,思考我們可以做什么,才是更符合自然生態的環境保護。2021年12月,環保情景劇《小??歷險記》登上舞臺公演,“綠絲帶公益”的志愿者們親手設計制作了服裝、道具,還推出了文創系列,呼吁人們一起守護母親河,與生態精靈做鄰居。
濕地是一個大家族,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濕地生物多樣性之美,2022年的初夏,我開始創作自然科普四格漫畫《我的濕地鄰居》。
作品中濕地就是一個熱鬧的社區,42種濕地動植物就是社區居民,它們的生物特征、生活習性和有趣的故事結合,再搭配一些幽默、哲理的文字,科普性和有趣性就同時兼顧了。2022年的暑假,十六章四格漫畫和十六集漫畫視頻創作完成。漫畫視頻在嗶哩嗶哩、小紅書、視頻號等網絡平臺連載。同年7月,自然科普漫畫視頻《我的濕地鄰居》榮獲中華環保聯合會第二屆“守護飛鳥夢”大賽優秀獎。10月,榮獲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創意短視頻大賽優秀獎。由我主創并擔任主講,結合《詩經》拓展的科普網課《濕地自然課堂》也在“2022年山東省環保社會組織暨生態環境志愿服務觀摩交流會”上首次開講。
通過自然筆記、小說、漫畫、短視頻、課題報告、自然課堂等方式,我的鄰居們被更多人看見,激發了人們對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興趣、思考甚至行動,我們一起做自然守護人,致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宏大宗旨,就是我的努力與收獲,我會一直做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