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23-06-13 09:17:06
原標題:從北京到青島 搭建“血液病治療”國家級橋梁
來源:青島早報
原標題:從北京到青島 搭建“血液病治療”國家級橋梁
來源:青島早報
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青島婦兒醫院城陽院區),600多公里的距離,近兩年的“強強聯合”,樹立了從醫院管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各方面的“國家隊”標準。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血液病研究所,是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血液科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全方位進駐青島醫院的首批學科之一,在近兩年間為青島及周邊省市無數患者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國家級優質醫療資源。
坐診安排、住院患者情況、科室會診討論……從北京飛往青島的路上,全國頂尖血液病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的腦海里始終在飛速思考。每周來青島的坐診,迎接她的是至少12小時的繁忙工作,是疑難危重病情的仔細分析、診療,也是與每一位患者的心貼心溝通……近日,在江倩教授來青坐診的日子里,記者多次前往跟訪,跟隨這位“國之醫者”的腳步,傾聽“國家隊”駐青帶來的醫患信任與感動,感受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給患者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 現場 /
患者在這里重拾新生與未來
醫院就像一個放大鏡,會放大悲傷和無奈,也會放大光亮與希望。初夏的青島,在作家筆下“風霧也擋不住草木的生長”;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陽光明媚的名醫堂內,醫心似海,無數患者得以從共享“國家隊”同質化診療中重拾新生與未來。
“奔波千里,歸宿竟在這里!”每周江倩來青島坐診的日子,從全國各地來的患者,都會準時在門口等待,家住青島、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之一。5月26日上午,復查結束后,她從診室出來,臉上還掛著欣喜,“江教授說了,我各項指標都十分理想,以后定期來復查就行。”
近一年間,從最初確診的彷徨無措,到現在的信心滿滿,李女士經歷了數千里的奔波。去年初李女士被診斷為急性髓系白血病,家屬帶著她驅車千里趕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就診,希望能在北京接受治療。接診專家建議她:“我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的江倩,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血液中心主任,你們不必如此奔波,在青島就能享受到‘國家隊’的醫療資源。”“當時我們聽到北京專家這么說,一下子放心了許多,家人也咨詢了幾位外地病友,發現如果在北京治療,除了每月住院的治療費,在醫院附近的房租也是不小的負擔,而且還需要家屬長期請假在那里陪護,對家庭經濟上的負擔肯定是雪上加霜。”李女士及家屬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
“去年我們第一次來到咱醫院血液中心后,醫生告訴我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預后良好型,絕大部分患者能通過誘導化療、鞏固化療及維持治療達到疾病控制,無需骨髓移植也能達到長期生存。”李女士告訴記者,她的情況也得到了江倩教授的重點關注。江倩告訴血液中心團隊:“按照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性髓系白血病診療方案規律治療。”李女士在誘導化療后,達到完全緩解。隨后完成4周期鞏固化療及兩周期維持治療,現在她每月都是自己到醫院復查和治療。治療結束就回家休養,還能從事簡單家務和照顧孩子。在名醫堂診室外,李女士開心地說:“在青島就能享受到北京專家的診療,省去了前往北京的奔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真是給我們患者和家屬解決了大問題!”
一摞化驗單和病歷,隨身攜帶的大保溫瓶和水杯,是來自煙臺的徐先生四處就診的“裝備”,他是一位10年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北京、天津、濟南……這幾年去過很多地方看病,老伴除了偶爾給女兒看看孩子,剩下的時間就是陪我到各處大醫院看診。”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名醫堂前,徐先生說今年“不轉了”,就在青島“定下了”。上個月,他慕名來看江倩教授的門診,江教授系統了解他多年的病情,調整了用藥方案,讓他們非常信任。“見到江教授時,第一感覺是親切,她對我們就像親人一樣。江教授言談條理性強、思維縝密,臉上總掛著微笑。”等候時,徐先生告訴記者,這次他們來復查,主要是看看上次查的指標結果,然后咨詢用藥的事兒,“很簡單,但是我們也想來,從老家開車過來還不到兩個小時,很方便!”
“最近感覺怎么樣?開車過來累不累?”一進診室,江倩就認出了徐先生夫婦,從系統中調出徐先生的病歷和檢查結果后,她一項項指著指標給他們解釋,語氣中透露著欣慰,她說:“經過前段時間的監測,實現現在這個水平,藥物減量是肯定沒有問題的,非常好。然后一定要定期監測,咱們減量的話,從明天開始就可以吃300毫克。每3個月復查一次,隨時觀察著,好不好?”“好,好!”徐先生和妻子也安心地點頭。
/ 講述 /
“來青島一天恨不能有48小時”
江倩每周需要在北京和青島之間往返,5月26日來到青島的一上午門診時間,源源不斷的20多位患者,讓江倩不起身、不喝水、不休息,一直忙到中午12點。因她長期從事各類血液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很多病情嚴重的患者把她當成求醫路上的“最后一站”,最終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有一件事情她每次來青島都不會忘記,那就是到病房和患者說說話、聊聊天。下午的查房時間,對于患者來說,也是他們最需要的安全感和信心來源。
病房里的朱女士被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近半年,曾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效果都不理想,也是在青島享受了“國家隊”的治療方案,讓她重燃希望。“今年3月初我第一次來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各位專家給我做了全面檢查評估病情,結果顯示我屬于這個病的高危人群,治療效果及預后可能都會較差。”朱女士回憶,當時她非常心灰意冷,但是醫生告訴她,“這里有來自北京的江倩教授坐鎮,能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專家團隊聯合會診,一定要堅定信心。”面對朱女士的高危情況,血液中心團隊沒有放棄,參考國際最新診療指南,并按照她的身體條件,制定了個性化化療方案。
“治療1個多月后,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了,我和家人看到了希望。但是,江倩教授還是一直非常認真謹慎,她說,雖然取得了一定治療效果,但是能緩解到什么程度、能維持多久,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并隨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半月前,朱女士再次感覺腰痛加重,復查胸片提示存在新發骨質破壞,考慮原發病控制不理想。江倩教授再次在夜間組織北京專家連線查房,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劉揚醫師會診。會診后給出了意見:依據國際最新多發性骨髓瘤診療指南,綜合患者病情及家庭經濟條件,確定應用一種新的藥物方案治療。最近采用了新的藥物治療方案后,朱女士感覺腰痛癥狀明顯減輕了許多。查房時她對江倩教授說:“江教授,謝謝你們給我的‘神藥’,可救了我啦!”江倩語重心長地說:“世界上哪有什么神藥?只是北京的專家綜合分析了你的情況,找到了適合你的藥!”
“江教授每周來青島坐診時,只要在青島住下,她晚上經常會在病房里待好幾個小時,不管多晚都會到病房轉一轉,由于患者多,常常要工作到深夜,但第二天一早,她忙碌的身影依然會按時出現在門診,雖然熬得眼睛都紅了,但毫無怨言,我們看著既敬佩又心疼。”年輕的血液科醫生們說,很多醫生從這樣一位“國之醫者”身上看到了責任、使命和擔當。
即使是“空中飛人”,即使步履不停,門診、病房、會診……江倩卻始終用關切的話語、溫和的態度、沉著的建議對待每位患者,她說,“來青島一天,恨不能有48個小時,每個住院患者的情況我都清楚,他們看到我心里就會有譜兒,所以我一定得抽出時間看看他們。”江倩告訴記者,與其他惡性腫瘤能看到實質性器官病變不同,白血病看不見、摸不著,但惡性病變的細胞,會以自我增生的方式,伴隨血液的流動快速摧毀人的各個系統,進而導致全身病變的發生。患者在身體不健康后,受到損害的不只是肌肉、骨骼和器官,還有心理、自我認知和社會關系的破損,家屬也在其中倍感煎熬。“做醫生一定要有人文情懷。”對團隊十分嚴厲的江倩面對患者和藹而陽光,“我們不僅要從專業方面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也要用心、用語言去和他們溝通。”江倩常常鼓勵團隊中的年輕人與患者多聊天,要及時了解患者每天的精神和身體狀況,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查完房后,江倩當即組織團隊其他醫生講解分析病例。直至晚上11時,患者已經休息了,江倩教授的辦公室還依然亮著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榜樣力量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年輕醫生和學生們。在江倩教授身邊,血液科團隊中的醫護團隊和博士生,體會著老師的言傳身教,他們探索學習、精進醫術、救死扶傷,不斷提升自我,也提升著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的力量和水平。
■特寫
患教會架起醫患溝通的橋梁
6月4日下午,一場熱鬧的患教會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名醫堂內舉行,當天看完門診的38個血液疾病患者全部留了下來。雖然看了大半天門診,累得嗓子有些沙啞,但江倩教授仍堅持趁著這個機會組織患教會,將國際前沿的治療理念和方式告訴患者們。
“小李第一次來我的門診是2021年9月,我們做了詳細評估,確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但她沒有治療指征,生活質量不受影響,所以建議她繼續復查和觀察。最近復查可以治療了,我們再進行藥物介入。”江倩在患教會上說,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通常是早治療,但是對于一些惰性血液系統疾病反而要有惰性思維,如濾泡性淋巴瘤、毛細胞白血病等疾病應該早期診斷和觀察,達到指征后再治療,要避免過度治療,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和經濟負擔。
這次患教會只是無數次患教會的縮影,形式不局限于線下,還有各種線上活動。
“昨天晚上的直播課,你看了嗎?”“看了,全程都看了,您講的我們都記下來了。”透過名醫堂第一診室的整面落地窗,江倩背后是綠意蔥蘢的生命力,是澄清湛藍的滿滿希望。她與患者們的一問一答,那么自然從容,那么安心舒適,令人精神抖擻,又信心倍增。
他們口中所說的“上課”,是在一個叫“髓遇而安”的公眾號平臺,它是由江倩教授和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為了推動慢粒、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實現與臨床專家溝通而設立,最終使患者獲益的平臺。
“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治療有了多種方式,許多患者可以獲得和正常人一樣的生存期。然而對于醫生來說,只有技術的進步是遠遠不夠的,患者的管理和教育也是治療的重要一部分。”在江倩看來,對患者進行悉心教育管理,將醫學知識延伸到每一個人身邊,是讓治療實現更好結局的必由之路,更是她帶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的醫者理念。
忙碌的一天工作結束后,江倩仍歇不下來,她利用碎片化時間,抓緊收集總結工作問題,然后以文章科普和直播講課的方式,在“髓遇而安”平臺回應患者們關切的問題,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疾病知識。“如何判斷和預測慢粒患者耐藥”“急性髓性白血病概述”……每周至少兩三次的線上知識分享,是她與患者及家屬們心照不宣的相約,目前她建立的慢粒白血病微信群已有8個,群里全國各地的患者近4000人。
“髓”遇而安,醫患同行。醫學有延展,醫療才更有溫度。
■亮點
全國各地患者慕名來“北大”尋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專家長期進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以來,有的專家“一號難求”,有的外省患者不遠千里來青尋醫,江倩教授率領團隊為患者們帶來了專業、細致、認真、負責的治療和服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血液病研究所,是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以前遠赴長沙看病,現在終于可以回家了。”身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孫先生從去年起,得知江倩教授在家門口坐診后,第一時間通過病友聯系到血液科團隊。“我正處于骨髓抑制期,從長沙回青,坐飛機好還是坐高鐵好?”孫先生還記得他第一次詢問時,血液科團隊詳細為他解答了預防感染、外傷等各項防護注意事項,讓他感到特別親切。隨后,在孫先生返青后,開始定期規律前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復診,“江教授非常負責,一次看診至少20分鐘,病歷也寫得很認真。”孫先生告訴記者,打動他的除了名醫的名氣和底蘊,還有許多細節帶來的良好就醫體驗。
“從安徽來青島,比去北京更近。”25歲的小吳來自安徽省,兩年前確診慢性髓系白血病。確診后,他曾前往北京找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尋求治療,穩定后需每3個月復診一次。“從安徽往返青島,比去北京更近更方便。”小吳說。
“你還這么年輕,我們一定努力把你治好,看著你走出病房。”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病房里,血液科團隊對35歲的龔先生說的這句話,讓他堅定了治療下去的信心。午夜,忙碌了一天的江倩教授和團隊仍在病房評估龔先生的病情,反復斟酌治療方案,只為尋求“合適時機、合適劑量、合適療程”。
江倩教授的門診里,常常可以見到外省患者的身影。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只為尋找一線生機,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血液科團隊也用優質的技術和溫暖的服務,為全國各地的疑難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 幕后 /
創造生命奇跡的
血液科院士團隊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是中國最早迎戰白血病的地方之一,也被視為白血病患者的新生之地。上世紀80年代,在陸道培院士的帶領下,通過宣告中國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將中國對白血病的治療水平,發展到可與世界比肩競賽的全新時代;2004年黃曉軍教授接任所長,帶領團隊創建、發展、完善了國際原創的單倍體移植體系——“北京方案”。如今,歷經幾十年發展,院士團隊為無數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積累的國際領先的診療技術也帶到了青島,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為新起點,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創造更多的生命奇跡。
病房里的王女士為記者講述了她的經歷。一年多前,她被確診患上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經過多療程化療后,評估病情有所好轉。但今年4月,在感覺不適復查以及骨髓穿刺后,發現是原發病復發。“復發了,是不是又要開始化療?太遭罪了!”王女士很擔憂,接診醫生安撫著她的情緒,一邊向家屬交待病情,一邊趕緊跟江倩教授匯報。
“江教授立刻連夜牽頭組織了線上多學科會診,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影像中心王屹主任醫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楊申淼主任醫師等北京專家線上會診。”接診醫生向記者介紹,綜合各位專家意見,江倩教授為王女士制定了個體化治療方案,兩周方案治療結束后,5月份又開始新的治療,整個治療過程都比較順利,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王女士自己也感到身體越來越好,復查CT提示腹部腫物縮小。
/ 新聞內存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青島醫院
2021年7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正式啟用。目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療及管理團隊長期進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開展坐診、疑難病例討論、科室專業調研等工作,開啟了“國家隊”常駐島城的歷史。2022年10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入選全國第四批、全省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名單,讓島城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頂尖醫療專家的國家級優質醫療技術。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療及管理團隊由胸外及胸部微創、血液病、嚴重創傷救治三大院士團隊領銜,涵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所有重點學科、優勢學科和醫務護理等管理團隊。進駐后專家團隊將從以往定期來青轉為長期在青工作,采取3+N學科輸出模式,依托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三大院士團隊、兩個國家醫學中心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8個國家重點專科、11個教育部重點學科、5個北京大學研究所和4個北京大學研究中心,建設“成規模、成體系、成品牌、成輻射力”的重點學科群和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科研與教學高端平臺。
本版撰稿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徐小欽
攝影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少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