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23-06-22 15:03:06
原標題:900歲的它見證濟南水運和商業繁華
來源:濟南時報
原標題:900歲的它見證濟南水運和商業繁華
來源:濟南時報
小清河濟南段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郭堯 攝(資料照片)
作為黃河流域首條河海聯運通道,小清河6月底即將全線通航。
“小河縈九曲,茂木郁千章”。小清河位于魯中腹地,南依泰山山脈,北與黃河并駕齊驅奔流入海。自偽齊劉豫開鑿至今,小清河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它似一條蜿蜒的玉帶穿越齊魯大地,滋潤著這片土地。在漫長的歷史中,小清河也歷經多次變遷和整修,見證了濟南水運和商業繁華的歷史。
偽齊劉豫為運輸海鹽而開鑿
小清河的開挖和通航,與濟南歷史上一個頗為重要的人物劉豫有關。劉豫(1073年-1143年),字彥游,景州阜城(今屬河北)人,是宋朝進士,曾任濟南知府。在金軍利誘下,劉豫殺害守城的抗金將領關勝后投降金軍,并被冊封為“大齊皇帝”,成為替金人賣命的“傀儡皇帝”。
《濟南通史·宋金元卷》記載,在偽齊統治濟南期間,劉豫在濟南的施政措施之一便是開挖小清河。利用當時的大清河運輸海鹽,不僅路程長,而且費時費力,花費太大,劉豫遂決定沿濟水故道人工開挖一條通向盛產海鹽地區的新運河,專門用來運輸海鹽。元代于欽《齊乘》記載:“古濼水自華不注山東北,入大清河。偽齊劉豫乃導之東行,為小清河。自歷城東徑章丘、鄒平,又東徑般陽之長山、新城,又東徑高苑至博興,合時水,東北至馬車瀆入海,曲行幾五百里。故自濟南東傳博興,南源眾水,古入濟者,今并入小清焉。”從1130年到1137年,新運河歷時8年全線挖通,因依傍大清河,故名小清河。
根據相關河志資料考證得知,劉豫開鑿小清河實際上并非是平地開出一條新河,而是疏浚利用了古濟水水系的舊有河道。這條河道歷代有不少變遷,唐中葉以后曾斷流,但雨季仍能分段行航。開鑿小清河的大部分工程即是疏浚挖掘舊有河道,同時也為裁彎取直、補充水源而挖掘了一些新河段,特別是利用濟南諸泉的水,使之不再經鵲山湖、濼口入大清河,而是直接導入小清河,利用濟南地區充沛的泉水保證河運水位。
小清河挖掘通航后,濟南城北的自然風光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這一帶成為稻田藕池、肥田沃地。小清河的開鑿不但增加了農業的收益,同時也增強了濟南地區與山東半島的物資交流,特別是食鹽運輸。《齊乘》中對小清河的記載,就大致描述出金元時期小清河與大清河聯運的情形,并突出強調了小清河為運鹽河的歷史作用。自宋初以來,北方沿海地區特別是山東沿海的產鹽業得到了較快發展,濟南也成為鹽運的集散地。
至于劉豫其人,盡管他是被寫入《宋史》“叛臣傳”、留下罵名的人物,但他在開挖小清河這件事上,客觀上為山東,特別是濟南發展做了一件好事。小清河的開鑿,對流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次淤塞和多次治理的河道
隨著小清河的開通,治理也隨之開始了。由于黃河多次決口泛濫,山洪沖淤,小清河屢遭淤塞。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為防水患除淤塞,明朝共有6次大型的疏浚、建閘、筑堤和開河行動。規模最大的一次是明成化九年至十一年,從歷城到樂安(現東營廣饒)疏浚502里,建閘38座。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濼水從歷城東北的堰頭北決入大清河,導致小清河自章丘以西沒有了上游,歷城至章丘的河道湮滅。明劉敕《歷乘》記載:“小清河,水出大明湖,環城而東,合黑虎諸泉之水,東北繞華不注山,經章丘、鄒平、新城諸縣入海,此劉豫之運行,今迷其故道。”明朝后期,小清河河道淤塞,其源退至章丘,以獺河為源。可見小清河自南宋、元朝到明朝的嘉靖年間雖然也有淤塞,但整體還算通暢。
明代以后雖然也時有整治,但河道仍屢浚屢塞,時興時廢。對小清河治理最為成功的一次當屬清光緒十七、十八年(1891年、1892年)的整治。據史書記載,光緒十七年,山東巡撫張曜指令當時任登萊青道的盛宣懷調集10萬民工治理小清河,這一整治工程歷時3年方得竣工。治理過程中,通過疏浚、展寬、筑堤、裁彎等工程措施,小清河基本定型。這次治理頗有成效,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來,斷航170多年的小清河再次由壽光羊角溝海口至歷城黃臺橋全線通航,并形成了小清河現今的格局。盛宣懷雖然在治理小清河的第二年便調離山東,但治理完成后他還撰寫了《重修小清河記》,并親書勒石。至今小清河的五柳島上仍然有刻著《重修小清河記》的石碑。
《濟南市水利志》記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新清河,建睦里閘,小清河向上游延伸。從睦里莊西建閘,開新清河,引玉符河水東流,經吳家堡、匡山北與柳塘河合流,經香閘村東,過林家橋入清河。這一段河之后統名為小清河。至此,小清河的上游已經形成。”也就是說,小清河的水源除原主源市區的諸泉外又向上延,增加了玉符河為源。
實際上,小清河向西延伸之后,除利于航運、灌溉、供水外,還有防洪、除澇、排水以及兼有排泄黃河側滲和引黃灌溉尾水的作用。正如眾多文獻所記:小清河是一條兼具泄洪、排澇、排水、通航、灌溉等多種功能的大型人工河道。
清末民初的繁榮商業碼頭
1904年濟南自主開辟商埠,成為中國第一個開埠的內陸城市,當時航運繁榮的小清河為濟南開埠發揮過重要作用。
黃臺橋俗稱板橋,為小清河民船航運的上游終點碼頭,與濼口共同構成濟南的水路貨運門戶。清末民初,黃臺橋成為一個重要的中轉市場,是鐵路、水路聯運,小清河、黃河聯運的重要樞紐。那時,小清河上白帆點點,黃臺碼頭船桅林立,首尾相接,到處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民國初年尚可自濟南西門登船離岸,沿西護城河出城直抵渤海。
《濟南通史·近代卷》記載,在貿易旺季,碼頭每天靠泊貨船數百只,濼口、黃臺橋之間每天有兩列貨車轉運貨物。沿河市街上依次排列著經營木材、鹽、糧食、陶瓷以及雜貨的商號,其中交易量最大的商號有福裕恒、恒聚棧、濟華棧、義合棧等行棧。由濟南市場經黃臺橋轉運輸出的貨物,大部分為工業品和手工業品,由羊角溝及小清河下游地區而來的鹽和各類雜貨,一般先集中于黃臺橋北岸然后轉運濼口,從濼口經由津浦路或黃河水道運往魯西、江蘇、河南等地,而河南出產的架糧、鐵鍋、鐵貨,山西、陜西出產的水煙藥材,通常先由黃河民船運至濼口再由濼口轉往黃臺橋,然后分運各地。
黃臺橋的繁盛在當時的外國人鏡頭中也有記載。1903年,威海衛首任文職行政官駱克·哈特一行,自小清河入海口羊角溝乘船至黃臺橋碼頭,一路拍攝記錄了小清河以及沿途的風土人情。駱克抵達黃臺后,當地官員也為其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岸邊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當時雖然是春季枯水期,駱克拍攝的照片中船只大都停泊在岸邊,但舟楫林立,仍可看出黃臺作為小清河沿岸最大碼頭的風采。
當時有文章如此描述小清河盛景:“河面上有大小1600余只船在晝夜不停地來往行駛著。沿河各碼頭旁云集著船舶。碼頭上,地排車與小車正忙碌地搬運貨物。濟南出產的工業品如火柴、軋棉花機、切面機、布匹,正經由這里運輸到各地去。濟南人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糧食、煤炭油鹽、菜蔬,則經過小清河由長清、高苑、桓臺、淄川、博山、廣饒、壽光等地,源源不斷地運來。烏油油的煤炭,山似的堆積在小清河畔。”
20世紀50年代,小學語文課中還有這樣的描述:“小清河,長又長,山東是個好地方。青山綠水好風光,出產稻麥和高粱。”如今,小清河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條見證了濟南水運和商業繁華歷史的河流,將作為泉城濟南的一張名片稱譽世界。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徐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