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08-21 15:22:08
原標題:超1400萬人正承受“極端通勤”之痛,還有“解藥”嗎?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超1400萬人正承受“極端通勤”之痛,還有“解藥”嗎?
來源:海報新聞
輾轉于共享單車、公交、地鐵與人行道間,通勤記錄著城市青年群體的奮斗足跡。
8月18日,《2023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發布,顯示過去一年里,在全國45個軌道運行城市中,僅50%通勤人口可以實現5公里以內“幸福通勤”,該指標連續3年同比下降,全國仍有超過1400萬人口承受極端通勤。
2019年,濟南,下班路上人們行色匆匆。
怎么算極端通勤?
極端通勤是指單程時間超過60分鐘的通勤,是“大城市病”衡量判定的一個概念。
數據顯示,去年,全國主要城市中60分鐘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有7個城市極端通勤人口比重增加,合肥、南寧、烏魯木齊的極端通勤人口比重連續3年增加。其中,北京極端通勤人口比重28%,平均通勤距離11.7公里,仍是通勤耗時和距離最長的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職場新人平均通勤距離普遍更長。有10%的職場新人為了更低居住成本或更好工作機會,選擇承受長距離通勤,單程通勤距離超25公里。
2023年2月13日,北京,早高峰時段,地鐵4號線菜市口站,排隊等候上車的乘客擠滿站臺。
高鐵跨省上班并不罕見
通勤的痛苦,相信絕大多數打工人都深有體會。
前段時間,上海一女生每天通勤4小時坐10趟地鐵的新聞沖上熱搜第一。她每天最晚7點半起床,8點出家門,搭乘5趟地鐵才能到達公司。晚上9點多回到家,身心俱疲,什么都不想干。
在現實中,這樣每天“極端通勤”的人,并不在少數,甚至有不少人還會乘坐高鐵跨省上班。
2021年,天津90后姑娘把自己通勤的Vlog發到網上,引起網友共鳴。每周她要從天津乘坐高鐵到濟南上班,早上5點多起床,300多公里,通勤4個多小時,她就這樣在雙城間奔波了七年。
90后女孩斌斌也是如此,她在昆山買房,在上海工作,每天上下班都需要坐高鐵轉地鐵,一趟耗時50分鐘,交通費用一個月在1000元左右。不過,她已經很滿意了,因為這樣的價格在上海應該租不到像樣的房子。
長距離通勤不僅耗費體力,也會帶來諸多不便。剛剛搬家的小齊直言,通勤最尷尬的事情就是想上廁所,有時候半路下車找廁所的狼狽感會讓自己委屈到想哭。
在這個“加班盛行”的時代,通勤時長越高,就意味著個人可支配的時間更少。很多人表示,“睜開眼便通勤工作,回到家已是晚上,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2019年,實拍下班高峰期的廣州地鐵。
極端通勤可能造成肥胖、抑郁
“極端通勤”帶走的不僅是時間,更有可能造成影響身體或心理健康。
英國醫療保險公司曾委托劍橋大學等機構,做了一項涉及3.4萬人的研究,以探討通勤時長對上班族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響。
調查發現,單程通勤時間超30分鐘,可對員工健康和工作效率帶來不利影響;而單程通勤超60分鐘,患抑郁癥的風險則會增加33%,肥胖的可能性也會提升21%。這表明,通勤時間對于個人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
不僅如此,如今年輕人“躺平”和“內卷”,生育率“降低”等等大眾所關注的社會問題,都與此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極端通勤愈發嚴重,如何解?
不斷刷新的通勤時長,讓很多年輕人表示“見怪不怪”,極端通勤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要從根源上解決極端通勤問題,改善城市交通是最核心的辦法。對此,全國多地陸續推出通勤提升專項行動。
2013年,濟南推出首條通勤定制公交,目前已開行高峰專線、通勤快線、定制公交等數百條,在北方城市中首次實現零時公交網,在全國首創零時公交網節點無縫銜接,大大提高通勤效率。
2020年,濟南定制公交。
2020年,長沙推出全國首條智慧公交,實時傳送車輛定位、行駛速度等數據,約24.7%的乘客改變出行方式,通勤時長減半。
2021年,蘇州市要求實現軌道交通建設與TOD綜合開發“齊步走”,統籌規劃、土地、指標等資源,引導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布局。
2021年南寧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站城一體化理念推進城市框架拉開,推動多中心、多組團發展。
2022年,上海明確未來十年,中心城區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極端通勤人口比例進一步降低。
2022年,北京開行“定制快巴”通勤班車,圍繞服務通勤打造品質慢行交通系統。2023年,北京重點加快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不過,要想改變交通現狀,還需要很長時間。“極端通勤”的緩解,還需要更多人性化的舉措,其中“遠程辦公”“彈性工作制”呼聲最高。
一項全球調查顯示,2021年到2022年期間,居家辦公每周為每位員工節省了大約2小時的通勤時間。數據顯示,2020年2月以來,我國有近2億人開啟了遠程辦公模式,讓遠程辦公有了現實的可操作性。
市場調查顯示,國內有過半數以上的白領工作者鐘情于“彈性工作制”,此前,浙江、江西、蘭州等地率先推行一周4.5天的彈性工作制度,也讓此項制度的普及有了更多可能性。
通勤看似小事,實則關系城市發展,甚至國計民生。打通“職”與“住”的距離,還需要久久為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實現“幸福通勤”。
(海報新聞編輯于琳琳 綜合中國網、中新網、工人日報等)
審核:馮世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