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8-22 08:59:08
原標題:記者蹲點丨行走的課堂上,如何游有所學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記者蹲點丨行走的課堂上,如何游有所學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黃河全線生態采樣,荷塘稻田摸魚采藕,溫室大棚體驗育苗……今年暑期,研學旅行尤為火熱,孩子們在各式各樣的研學旅程中,收獲不同于書本的知識與感悟。這一“行走的課堂”,為教育帶來了哪些改變?如何讓孩子們“游有所學”?近日,記者進行了蹲點采訪。
豐富多彩的新課堂
8月19日上午,濟南市槐蔭區黃河南岸的興沃農場內,“研學課堂”開課了。
一隊小學生坐在草坪上,研學老師拿出一片藕,講起“一顆蓮子的生命旅程”。聽完故事,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奔向藕池。
孩子們和家長穿戴好皮褲,鉆進50多畝的荷塘中摸藕。炎炎烈日下,他們手腳并用,忙得不亦樂乎。“藕怎么會這么黑?”濟南市南上山街小學的劉哲睿好不容易從淤泥里拽出來兩節藕,卻發現和超市里賣的白蓮藕差距太大。沖洗干凈之后,他才確認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是假的。
摸了一桶嫩藕,采摘了荷花、蓮蓬,濟南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的一名女生頭一回知道,荷葉也會生蟲。家長唐先生表示,平時缺乏這種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利用暑假帶孩子多參加一些類似的活動,在真實的勞動中體驗,收獲肯定不一樣。
“盡量避免傷到根,把基質慢慢抖出來。”20日,在濟南國際鮮花港的溫室大棚內,濟南稼軒學校的魏暢和朋友們在體驗如何制作“陶粒紅掌”。
專業技術員一邊示范操作要領,一邊講解無土栽培。很快,這名初中生順利地完成了第一次換盆移栽實操。參觀完組培室,他也第一次知道了蝴蝶蘭不是用種子種出來的,而是在無菌環境下通過組培技術克隆的。“新生的蝴蝶蘭剛進入玻璃瓶時,需要‘喝奶’——靠蘋果和土豆等做成的基質生長,從玻璃瓶的幼苗到花盆里的成年蘭花,需要在溫室里成長三年。”魏暢自豪又興奮:“太有趣了!這是生物課的暑假作業。”
在葡萄園內,學生們認識了十幾個品種的葡萄,體驗了采摘的樂趣;在5000多棵水杉林下,觀察這種植物界的“活化石”,在研學教室學習用葉子做植物拓染……
東營黃河入海口,濟南市教育局組織的兩支“行走黃河 品讀中國”研學隊伍順利“會師”。來自濟南西城實驗中學、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濟南外國語學校、濟南大學城實驗高中等學校的師生們,在9天的時間內,從黃河源頭三江源到入海口,了解黃河沿線的風土人情,感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成就。這一研學活動已經持續開展了兩年,2022年以一等獎第一名的成績,獲評首批沿黃9省(區)精品研學課程。
急需補齊的新功課
“今年研學市場特別火,研學機構像雨后春筍一般。”濟南興沃農場負責人蔣媛表示,他們原本是一家農業龍頭企業,在黃河邊有2500畝土地,以吳家堡黃河大米、白蓮藕等本地特色農產品為主,從去年底開始涉足研學業務。農場根據農忙節氣,依托千畝稻田開展水稻種植以及采藕、大棚蔬菜等農耕文化主題的研學。截至目前,已經與30多所學校、10多家研學機構合作,接待了4000多名小學生。
“剛開始,有的孩子說啥也不下地;有的害怕昆蟲等動物。”農場的研學項目負責人趙非非說,曾有四五年級的男生見了魚就嚇得跑,還有的孩子認為大米是小麥的一種……城市長大的孩子確實存在“五谷不分”的情況。通過親身體驗育種、插秧、收割,參觀碾米工廠,做壽司等美食,學生們清楚了一粒大米如何從大田走上餐桌的,也了解了魚稻共生的生態系統。農場還聯合周邊的村莊,利用村史館為孩子們進行科普教育,豐富研學內容。
研學和實際的農業生產有較大差距,因此需要作更為細致的改造提升。比如采藕項目,為了適應孩子們下水,農場提前把研學的藕池抽掉大半水,以保障安全。插秧時,雖然也拉線、分秧,但孩子們的技術往往難以存活,有時需要拔了重栽。
“研學主要是一種實踐課程,讓孩子們學習。”趙非非說,研學市場發展迅速,特別是最近幾年,研學課程越來越標準,內容越來越深,為此他們專門組建了研學團隊,并到南方先進城市學習經驗,今年又申報了濟南市研學基地。
“我們有3萬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大棚,蝴蝶蘭、紅掌、茱萸等花卉的培育規模很大,各種植物資源豐富,因此考慮利用這些優勢向學生開放做研學教育。”濟南國際鮮花港負責人周傳明說,兼顧生產和研學,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共同面對的新挑戰
“研學旅行發展得很快,說明教育需要這種實踐,家長的觀念也在轉變。”濟南十四中學的副校長原美玲介紹,作為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校,他們將研學旅行列為五年級至八年級學生的必修課,每學期一次。研學路線包括濟南、泰山、曲阜、煙臺、威海、臨沂、棗莊以及省外的北京、西安、南京等,地點線路學生自由選擇,一般4-5天。
“研學旅行中的經歷和挑戰,課堂上學不到,刷題也刷不來。”今年5月,她帶隊組織了44名學生參加濟南市教育局組織的“行走黃河”研學項目,這個混齡研學團隊,初中生照顧小學生,小學生寫表揚信感謝大哥哥大姐姐,團隊意識和責任感爆棚。每到賓館入住,逃生演練是必修課,陌生人敲門不能開,諸如此類的安全教育在真實環境中得到強化。天氣驟變、沙塵暴、水土不服等狀況,考驗鍛煉了孩子們的身心素養。甘肅省與臨夏五中的學生結對子、共上一堂課,一名五年級的女生回來之后高興地說,“在黃河上游我有一個朋友。”孩子們人手一本厚厚的研學手冊,記錄了每天的長途跋涉和豐富的學習內容,雖然每天奔波大約10個小時,但返程后學生的打分評價很高。
“出去旅行影響成績怎么辦?”一部分家長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擔憂。原美玲表示,學校已經開展了8期研學,學生成績總體是往上走的。“我們一般把研學安排在期中考試之后,學生們早早就盼著。”在她看來,研學旅行既是一種實踐教育,也是一種心理調節方式。學生在未來走出校園的時候,必須要具備這種實踐性的學習能力和方法。
家長越來越重視研學旅行,在這方面不怕花錢,怕的是花的錢不值。因此,研學旅行的質量和內容至關重要。
“研學旅行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安全。”原美玲坦言,每次組織學生出去都是提心吊膽,經過這些年的摸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挑選優質的第三方機構合作,在招標時設門檻、帶標準,三年以下的機構不合作,不允許聯合競標,學校主導家長全程參與;在選擇設計研學路線時,學校全程實地踏線;結束后學生對研學旅行打分評價,低分的不再合作;大巴車要求5年以內車齡,司機必須10年以上駕齡,上車先查行駛證、駕駛證等,如此“折騰”的目的就是把風險降到最低。
(大眾日報記者 趙國陸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