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淄博晚報
2023-08-25 11:46:08
原標題:淄博各區縣的燒餅都長啥樣?
來源:淄博晚報
原標題:淄博各區縣的燒餅都長啥樣?
來源:淄博晚報
說起燒餅,全國各地的燒餅品種不一,花樣繁多。但有一點,燒餅都是烤制而成,只是大小、厚薄,有沒有芝麻或芝麻多少,或是否夾心,有沒有餡的區別而已。
燒餅是由我國西域的“胡餅”演變和改良而來的。據歷史記載,漢代控制西域后,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制作增添了新輔料,這時西域(新疆一帶)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時稱為“胡餅”。
淄博行政區劃現有五區三縣,各區縣的燒餅都有其獨特的做法和風味,尤以淄川、博山、周村、臨淄、高青的燒餅有特色,而周村燒餅在名氣上略勝一籌。淄博各地的燒餅各有特點,但大都用爐火烤制(熏烤),且在燒餅的正面撒有芝麻粒。
淄川燒餅
淄川燒餅分為肉和素兩種燒餅。據考證,淄川燒餅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以個大、肉香、芝麻多而著稱,餅皮酥嫩勁道耐嚼。制作淄川燒餅工具很簡單:一個烤爐,一個凸形瓷器,類似“缽”或早先大多數家庭用的淄川陶瓷廠生產的暖炕凸面陶瓷溫壺,一把笤帚,一盆水,再就是用容器盛著早腌制的肉餡。在淄川或張店街頭,多見夫妻檔的淄川燒餅攤,大多用小推車推著一個用鐵桶制作的爐子,一人負責包餡兒攤餅,一人負責照顧烤爐,兩人配合默契,如行云流水般就把生意給做了。
淄川燒餅用發面制作,倒貼在爐子里面的頂板上,經過三五分鐘熏烤而成。過去烤制燒餅用的是麥糠或鋸末,壓實的麥糠或鋸末點燃后不像柴火那樣一會就燒透,而是慢慢地熏燒。淄川燒餅就是靠麥糠或鋸末慢慢燃燒的“火腥”熱氣熏烤而成。淄川素燒餅與肉燒餅做法相同,只是不加肉餡,僅是加了一點蔥花提味,芝麻同樣很多。早餐買一個剛打下來的大大的淄川肉燒餅,配上一碗豆腐腦或小米粥,就是一頓不錯的美味餐食。淄川燒餅不僅是一種美食,還是饋贈親友的禮品。
也許我是淄川人的緣故,對淄川肉燒餅有特殊的情結,吃淄川肉燒餅以剛打下來的為最好,且喜歡吃軟和的。有時雙休日或節假日回鄉下老家,正巧遇到村集,也會從集上買上幾個。我每次買肉燒餅時,老板都會說一句“剛打下來,敞著塑料袋口”,而我都要乘機把塑料袋口扎起來,不讓熱氣散發,回到家趁著燒餅還軟和熱乎,剝一棵小蔥放在有芝麻的一面上,立馬卷起燒餅,咬上一口,香味十足,非常有嚼頭。而敞著塑料袋口的燒餅,拿回家后,非常酥脆,同樣也很好吃。只是一咬,那燒餅上的芝麻粒會掉在餐桌上,散落得到處都是。這也許是我不想浪費那香味十足的芝麻而喜歡吃軟和的緣故吧。
博山肉燒餅
博山肉燒餅起源于明清時期,也是發面,只是比淄川燒餅略小一點,芝麻相對淄川燒餅少一點,而肉卻比淄川燒餅要多。
博山肉燒餅分為五花肉餡和純瘦肉餡兩種,一般使用傳統的焦炭爐子烤制。可能因為博山肉燒餅包的肉多一些,在烤的過程中,使得燒餅一面形成凸面,且一面酥嫩,另一面柔軟,這也是與淄川燒餅不同的地方。剛出爐的燒餅呈蟹殼黃色,兩面火色均勻,以酥軟為主,具有肉香、芝麻香、蔥花香,吃起來香酥可口。早上吃兩個博山肉燒餅,喝一碗黏粥(玉米粥)或小米粥,還是豆腐腦,或油粉,就著幾塊酸咸菜,也是美味十足。
如今,在張店街頭,尤其是臨街很多寫有“博山肉燒餅,牛肉湯”,或“焦莊燒餅,淮南牛肉湯”字樣的加盟店。不知什么時候,這一南一北兩種不沾邊的食物竟然“合作”綁到了一塊。
有一點需要更正的是,真正的蕉莊燒餅是“蕉莊”而不是“焦莊”,而且博山只有“蕉莊”,而沒有“焦莊”。如果說有的話,也僅在博山城南通往石馬的沿途路上有“上焦”和“下焦”兩個村。或許是人們習慣寫“焦”字,對草頭的“蕉”字稍有不習慣而在口傳中誤寫罷了。
以蕉莊肉燒餅為代表的博山肉燒餅,當年就屬淄川肉燒餅之列,按現在的地屬關系來看,應屬淄川肉燒餅改良而來。事實上,淄川肉燒餅與博山肉燒餅并無明顯的差異。從發源上看,現在博山肉燒餅中的代表產品是蕉莊肉燒餅。所以兩種燒餅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是制作工具和熏烤方法略有不同。淄川肉燒餅是以一個凸形瓷器把餅攤薄,博山肉燒餅是用搟面杖把餅搟薄;傳統淄川肉燒餅是以麥糠或鋸末熏烤,博山肉燒餅一般用炭烤。也有人認為淄川肉燒餅與博山肉燒餅,是一種食品兩種稱呼。不管怎么說,博山肉燒餅和淄川肉燒餅有難舍難分、藕斷絲連或有“糾纏不清”之意。
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是淄博當地一種傳統小吃,因產于周村而得名,其源于漢代,成于晚清,是山東省名優特產之一。
周村燒餅為生發,不經發酵,無餡,特薄,為純手工制作。即使現代技術多么的先進,而且已經企業化、集約化,但周村燒餅還是靠手工制作。周村燒餅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分為咸、甜兩種口味,其外形圓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仁,背面酥孔羅列。其薄如秋葉,形似滿月,酥脆異常。入口一嚼即碎,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若失手落地,則會摔成碎片,俗稱“呱拉葉子”燒餅。
周村燒餅起源于漢代的胡餅。明朝中葉,商埠重鎮周村,商賈云集。周村的餐飲師傅們用“貼、烘、烤”工藝,將傳統的“焦餅”進一步加工成大酥燒餅,這就是“周村燒餅”的雛形。如今,周村燒餅已從最初的地方小吃,發展成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產業品牌,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周村燒餅”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等榮譽稱號,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周村燒餅與淄川燒餅、博山燒餅的區別,不僅在厚薄、大小、酥脆及制作工藝上,而周村燒餅主要作為點心、零食,又分為甜、咸兩種口味。淄川燒餅、博山燒餅一般作為正餐,大多以早餐為食,且大都是個體工商業主臨街或流動小攤現場制作售賣。周村燒餅既有大型企業生產,也有一般的個體工商業主,大都有軟包裝或外加硬包裝。最早的紙制軟包裝分為紅、綠兩種,以示甜、咸兩種口味區別。每次去周村古商城大街景區游玩,都要走進周村燒餅博物館,買上幾包現場烤制的燒餅,隨口吃著,那香酥味特別濃。
周村燒餅已成為淄博人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禮物,尤其是到外地出差或探望親朋好友,送上幾盒周村燒餅定是不錯的選擇。
臨淄燒餅
臨淄燒餅一般指金嶺燒餅。金嶺是一個回族鎮,鎮駐地就在金嶺。金嶺燒餅歷史悠久,以肉厚、味香、酥、脆、芝麻多著稱,且基本上保留了“胡餅”的傳統風格。在制作工藝方面,金嶺燒餅與淄川燒餅大同小異,只是不用淄川燒餅那個凸形瓷器,而是在案板上把面團按壓成薄餅。傳統烤制大多也是用谷糠或鋸末熏烤。
金嶺燒餅雖是發面,但不用酵母發面,而是用老面,這樣做出來的燒餅,邊沿有韌勁兒,鼓包的地方酥脆,即使時間久了,也依舊軟和有嚼勁。也不像其它地方的燒餅那樣薄、脆,而是圓厚、味純,正面貼滿芝麻仁,背面布滿酥孔。吃一口,又酥又筋道,滿嘴流香,余味三日不忘。民國時期,金嶺燒餅被人們稱為“咬到嘴里一小口,嚼一嚼,一大口”的食品。
以前,金嶺燒餅作為一種解饞或贈送親友的點心,現在已是當地人的早餐主食之一。
高青燒餅
高青是由高苑縣和青城縣合并而成。舊時青城縣,流傳一種吊爐燒餅叫“鞋底燒餅”,又名抓髻子燒餅、牛舌頭燒餅、扁擔燒餅。
在青城古跡文昌閣西不遠處的呂家吊爐燒餅遠近聞名,是廣義上的吊爐燒餅代表之一。呂家燒餅歷史悠久,其吊爐燒餅制作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吊爐燒餅的制作工藝也有講究,精制面粉用老酵母發酵后,反復揉合至面團柔韌有拉力,撮成大小均勻小面團,再反復揉合,拉成長條,加入麻汁,適量精鹽、味精,再把面塊折疊成巴掌大小四方形,用兩手抓住有折疊口的兩個邊緣稍微拉長,這樣就成了兩頭疊層外翻,中間薄細,抓髻子樣長形燒餅,均勻粘一層芝麻粒,入爐烤制。青城吊爐燒餅,顏色乳黃,外皮酥脆,內瓤松軟。
2018年5月中旬,與同事去高青出差,在路邊尋得一處寫著“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城老字號吊爐燒餅”招牌的吊爐燒餅店。店主是王姓傳承人,爐子是真正的“吊爐”。上面的爐子是反扣的鐵鍋,燒的是木柴,用鐵鏈吊著,固定在一根木頭上。下面的爐子是盤好的鐺鍋,燒的是炭(有的也燒木柴)。倒扣著的鐵鍋利用杠桿吊扣在鐺鍋上,這樣的“吊爐”上下都有火。像鞋底或牛舌頭樣式的燒餅放在鐺鍋中,用上下爐子的炭火烘烤至熟。如此有特點的“吊爐”我是第一次見。
淄博,是一座典型的組群式城市,各區縣生活習俗略有不同,因而各地燒餅也各有特色。除了高青吊爐外,其它區縣的燒餅爐子大同小異,但制作流程和手法不大一樣,燒餅也有了不同的香味。這種不同的“香味”特色,其實就是地方文化。如今,大多改燒煤氣或使用無煙爐。于是人們在吃燒餅時,總念念不忘過去燒木柴或鋸末時的燒餅,也許這是人們普遍的一種懷舊情節吧。
(宋玉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