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10-23 09:56:10
原標題:儒學生“活”丨傳統文化賦能,鄉村煥發活力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儒學生“活”丨傳統文化賦能,鄉村煥發活力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缺少人才和創新力支撐的鄉村產業,找不到核心競爭力怎么辦?民宿聯盟負責人孔凡玲——
傳統文化賦能,鄉村煥發活力2023-10-23大眾日報 05版
“弟弟,我今天出去玩時買了份盒飯,里面有只大蝦沒舍得吃,給你帶回來了。我家就在海邊,這個可好吃了,你快嘗嘗!”見來旅游的小哥哥出門還想著自己,孔凡玲還在讀小學的孫子一邊大聲說著“謝謝”,一邊飛速沖去餐廳,樂呵呵地拿出兩盒鮮奶,“給,哥哥!古有投桃報李,咱們這是你投蝦、我報奶。”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孔子故里曲阜游客數量迎來了“井噴式”增長,就連尼山圣境旁的尼山鎮魯源新村也是一房難求,180多家民宿早早地被預訂一空。在由魯源新村村民、村民宿聯盟負責人孔凡玲經營的“聽雨軒”民宿里,一對來自煙臺的母子吃住都在民宿,在和村民們短暫的相處中,切身感受到了孔子出生地特有的文化魅力。
從2020年僅有的一兩家“先行者”,到如今的百余家民宿集群;從辛苦種地一整年換來不足千元的收入,到日進斗金的民宿高效產出……“小民宿”撬動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事實,至今仍讓很多村民感覺如夢似幻。
“村莊改造后,在外務工的孔凡震回村做了第一家民宿。有一次,他不在家,讓我帶客人看看房,樓上樓下一圈轉下來,我怯生生地給人開了個每月6000元的‘天價’、想要留足還價空間,沒想到人家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談到初識民宿經濟威力時的一幕,孔凡玲直言自己大跌眼鏡。
魯源新村北依孔子出生地尼山、南鄰尼山圣境景區,區位和文化優勢明顯。近年來,隨著尼山圣境“文化夜游”的悄然走紅,不少村民看到了發展鄉村民宿的前景,紛紛將閑置房屋裝修一新,打出了“民宿牌”、吃起了“旅游飯”。
然而,魯源新村民宿經濟迅猛增長的同時,也開始暴露出一系列“成長的煩惱”。“有的游客說裝修太現代,和想象中的儒風雅韻不一樣;還有的游客說村里晚上啥活動沒有,看完夜游無所事事……”孔凡玲直言,當民宿供給滿足不了游客預期時,體驗感就會大打折扣,進而影響到區域民宿品牌的打造。
痛定思痛,不甘于做“一錘子”買賣的魯源新村村“兩委”緊急成立起“民宿聯盟”,并對入住客人進行了滿意度調查,隨即得出了“文化體驗大于硬件配備”的結論。原來,游客們之所以想住進這個山窩窩,并不是單純圖毗鄰景區的方便和舒適,而是想要親身感受孔子家鄉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對此,聯盟一方面制定了細致的行業章程和管理細則,對加盟戶進行統一管理和統籌調配,并設立一站式管理服務平臺,開通與業務相關的從業指導、政策咨詢服務,確保民宿運營管理向專業化、規范化轉型;另一方面深度發掘和創新詮釋文化內涵,村里不僅常態化開展文創市集、文化體驗、文藝展演等活動,很多家庭還把在儒學講堂學到的剪紙、篆刻、拓印等傳統技藝設計成體驗項目,“移植”進民宿,手把手教客人體驗。
村里不僅高標準建設了儒學美德示范街區,引入孔子郵局、孔府印閣、徐弓坊等文化體驗區;回鄉創業的年輕人,還為往來住客精心設計了孔府糕點、孔門手作等特色伴手禮;而村民們,也把每天上演的廣場舞換成了傳統文化藝術表演展示……當村里的民宿經濟開始圍著文化轉,便開始有了區別于其它民宿區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說是民宿業撬動了魯源新村的產業振興,那么,民宿業文化權重的持續提升,也在客觀提升著村民的文明素養、驅動著文化振興。
“外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即使是個大老粗也開始為村子的長遠發展考慮了。過去部分村民習慣了光膀子、亂丟垃圾,現在幾乎見不到了;小孩子過去一見陌生人就往大人身后躲,現在外國人來了也敢上去說句‘Hello’;就連我這樣的小老太太,現在也能張嘴背上幾句《論語》了……”說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孔凡玲直言,民宿經營與村莊發展相輔相成,沒有鄉村整體的振興,就沒有民宿的持續發展,而傳統文化,正是賦予村莊長久振興的秘寶,讓鄉村煥發活力。
(大眾日報記者 孟一 通訊員 劉承彪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