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10-24 09:41:10
原標題:文化觀察丨 挺進深藍 ——大型海洋人文紀錄電影《大洋追魚記》側記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文化觀察丨 挺進深藍 ——大型海洋人文紀錄電影《大洋追魚記》側記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海的愛太深,時間太淺。
日前,大型海洋人文紀錄電影《大洋追魚記》首映式在濟南舉行,主創人員代表與現場觀眾互動,分享了拍攝的過程和感悟。
山東古稱“海岱之地”,半島地區海岸線長達3345公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大洋追魚記》這部影片聚焦遠洋,用影像觸摸蔚藍,由山東火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攝制出品。
全片記錄了魯榮遠漁267、268(下稱267、268船)金槍魚延繩釣船的船員,在印度洋上的生產勞作場景和精神情感世界,展現了中國遠洋漁民的勇氣和堅韌的品格,詮釋了開拓進取、挺進深藍的海洋文化。
追夢的贊歌
大洋的深處,是一片狂野而未知的湛藍。
2019年12月25日,靖海集團有限公司的兩艘遠洋金槍魚延繩釣漁船即將出航。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遠洋漁船上,《大洋追魚記》拍攝團隊跟隨他們一起出發,用鏡頭記錄在印度洋大浪中奮力前行的漁船上的故事。
在影像或文字資料中,海洋是唯美和浪漫的代名詞。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雖然描述的是人類與大海搏斗的故事,但也讓人充滿了對海洋之美的向往。
大多數人對海洋的定義是吃海鮮、吹海風、曬日光浴,但理想和現實差距較大。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航行,遠洋船員會面臨想家、暈船、孤獨、緊張的勞作等境遇。
2020年元旦,來自天南海北的船員,在向遠洋行進的漁船上迎來了新的一年。
遠處傳來一陣歌聲。“為你我用了半年的積蓄,漂洋過海地來看你……”原來是船員們聚在一起聽李宗盛的《漂洋過海來看你》這首歌。有船員說:“在這里根本沒有漂洋過海來看我們的人”。
想家和孤獨是所有船員最先遇到的難題,267船廚師文茂樹的母親幾個月前剛過世,想起獨自在家的老父親,他淚流滿面。
談及家庭,每個人表情都不同,有邊笑邊討論的,有抿著嘴回味的,有蹲在角落抽煙的,還有默默流淚的……
除了思念之情,大海上隱藏的危險無時不在。
2020年1月20日,267船的魚線滑輪出了故障,鉤卡打傷了一名叫拉莫斯的外籍船員,大家紛紛過來幫忙。
鏡頭定格下這樣的畫面:船員們一邊拉魚,一邊努力將身體向后仰。一個大浪沖上甲板,海水打在他們臉上。船員們根本騰不出手去抹眼睛里的海水。他們在甲板上被海水沖刷、被汗水和血水浸泡。
白天下餌,晚上起鉤,兩班輪流,24小時作業。一天最多能釣到近百條金槍魚。船員們不僅沒有懼怕風浪,還與風過招,與浪周旋。這一切是為了什么?
有一位船員說:“為了讓我的老婆和孩子過得好一些。”另一位船員則興奮地訴說著,等這次航程結束,他就和未婚妻結婚。
影片中,這些鮮活的人物身上所展現的精神更易觸動觀眾共情、共鳴,多聲部的個性化人物形象和交織性人物群像共同構成了敘事經緯線,使得影片更具魅力和人氣。
遠洋漁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影片采用“大主題、微敘事”路徑,深入事件現場,貼近具體人物,講述有溫度的故事,漁民遠離故土、奔赴遠洋,在被稱作“風暴”的漁汛里捕魚;他們的家人面臨的則是漫長的等待、默默的隱忍,《大洋追魚記》中的漁民只是龐大漁業群體的縮影。
大洋的呼喚
金槍魚擁有水滴體型、新月狀的尾巴,是魚類中的“馬拉松選手”。金槍魚的一生鮮有停歇,每年游動的距離可繞地球一圈半。無論是炎熱的赤道,還是寒冷刺骨的極地,它們晝夜不停地游動,疾馳而過的金槍魚群,亦是大洋中的一道美麗風景。
為了捕獲它們,船員們需要比它們更勇敢、更勤奮,要想拍攝捕獲金槍魚的畫面,同樣需要歷險。
金槍魚生活在大洋深處100-400米,為了拍攝到金槍魚被釣上來的水下過程,攝制組自制輔助工具,讓水下攝像機緊緊貼住船底。
困難再多,拍攝不能停。導演井建民的團隊只能想各種辦法克服:為防止攝影器材被海水腐蝕,拍攝時必須把攝像機包裹起來;三腳架三天兩頭便需要修理,否則會因為濕度、鹽度太大而拉不動栓。
金槍魚延繩釣懸浮于大洋表層,隨流漂移。在金槍魚的釣船上,無論放鉤、收鉤都是在行駛中進行的,船頭的風浪會迎面撲來。攝制組努力拍攝了無數次,最后終于拍到了電影中非常精彩的水下上魚場景——這也是整部片子的高潮部分。
很多場景都是攝影師在近乎眩暈的狀態下拍攝的。井建民介紹:“風浪大的時候,要把三腳架用繩子固定,將攝影師捆在圍欄上,還需要另外兩個人每人拴一根安全繩抱住攝影師,幫他保持平衡。”
從捕撈到金槍魚端上餐桌前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細致入微的講究。影片呈現的金槍魚處理過程,不免讓人想到日本電視臺NHK紀錄片《難以置信的手》,“我的手,懂得跟金槍魚溝通,只有在市場里,靠一雙靈活的手工作的人,才懂得這種溝通方法。”
《大洋追魚記》中同樣有一雙雙令人難以置信的手。267船二副張道報在影片中展示了金槍魚的處理過程,在風機的吹拂下,金槍魚要處理得像“饅頭”一般圓潤才算成功,否則賣不上價。據張道報介紹,金槍魚要歷經三道包冰工序,在他看來處理過的金槍魚宛如一件件藝術品,“多好、多美,自己也有一種成就感”。
拍攝團隊克服海上攝影的種種困難和生理、心理的不適,歷時三個半月圓滿完成拍攝任務后,幾經輾轉,于2020年3月9日回到國內。《大洋追魚記》這部影片經過三年多的時間才最終完成后期的剪輯制作,副導演王震的手指因為長期剪輯視頻至今無法正常彎曲。
影片充溢著被大海雕刻的、被海浪捶打的、被海水浸潤的情緒基調和情感狀態,以豐富的視聽語言和極致的影像書寫展現遠洋的絕美風光,亦展現了中國漁民遠洋搏斗的悲壯。攝制團隊用攝像機定格了這三個半月的遠洋記憶,他們和船員都收獲了屬于自己的“金槍魚”。
別樣的回響
2020年元宵節的晚上,印度洋上起了臺風。
夜深了,船艙外伸手不見五指,呼嘯的海風夾雜在孤單的馬達轟鳴聲中,海浪一次次拍打在甲板上。船艙里的物品因為船搖晃的幅度太大而東倒西歪,桌椅從房間的一個角落滑過去,再滑回來……
風雨過后,陽光給海面鍍上了一道道金邊。267船船長梁向前統計完數字,吃了一驚,昨天收獲1.8噸金槍魚,是出港以來捕撈產量最高的一天。
梁向前高興地拿出相冊,指著相片說:“今天是我女兒的生日,是女兒保佑我今天獲得豐收,我得感謝我的女兒。”在精準的視聽語言表達之下,觀眾不僅能在心理感受上認識這個角色,還能感知一份帶有遺憾的親情。
影片中記錄了梁船長的一次“豪賭”,在轉移漁場過程中,他們發現了海豬。梁船長決定“富貴險中求”,“賭對了就發個小財,賭錯了就全軍覆沒”。
運氣的天平總是向勇敢者傾斜,隨著一條條體型龐大的金槍魚被打撈上船,這一天就捕獲了1.5噸金槍魚。
他們認為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還沉浸在“賭贏了”的喜悅中。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當他們第二天起鉤時,從海里拉上來的卻是一個個魚頭。如果不是因為海豬的圍獵,保準又是一個豐收日。
借助各種拍攝手段和技巧,影片以壯觀的視覺效果記錄了這群“孤膽英雄”,讓觀眾仿佛跟隨電影中的漁民一起經歷遠洋上的驚濤駭浪。
遠洋捕撈出海的時間漫長,船員每次回來后都要休息一段時間,有的厭倦了海上的漂泊,就不愿意再度出海。井建民介紹:“漁船上除了幾個職業船員外,都是新手,得有一個學習、熟練的過程。”
《大洋追魚記》的美學特征在于用鏡頭穿透現實、以影像呈現真實。影片中的漁船總是孤獨地穿過遼闊的海平面,而在漁船上,他們同舟共濟,一種集體概念慢慢出現,這是由勞作帶來的“共同體意識”。
夕陽西下,太陽在天際的盡頭落下一半,整個海面被染成金色。或許,并不是時間、海洋給予回報,而是自然給人所作的努力予以回報。
美國紀錄片學者比爾·尼科爾斯認為,紀錄片的宗旨在于表現真實的世界,直接觀照現實世界以及真實的人,講述真實世界里發生的故事。
《大洋追魚記》運用內聚焦視角,輪流采用多個人的視角對故事進行更為全面的敘述,多階段、多角度地表達同一事件。尤其在零聚焦視角的鋪墊下,由大而廣的宏觀描述轉為小而精的個體敘述,這種方式也為觀眾帶來了一種別樣的海洋回響。
作為一部人文紀錄電影,《大洋追魚記》在滿足公眾“窺視欲”的同時,激發其“好奇心”,引發公眾對漁業群體的多方面思考,這也是影片最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風雨遠洋路
“拍完第一部之后,他說再也不去了,結果沒出一年再次出發奔赴遠洋‘作戰’,我算是上了他的‘賊’船了。”王秀玉既是影片的編劇也是導演井建民的妻子,她開玩笑說。
2019年1月,井建民第一部遠洋題材紀錄電影《大洋深處魷釣人》上映。時隔4年,2023年10月,他的第二部紀錄電影《大洋追魚記》上映。盡管拍攝紀錄片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井建民出于對海洋的熱愛以及想要拍攝海洋紀錄片的愿景,正在籌劃拍攝第三部,他計劃以故事片的方式講述中國遠洋漁民的故事。
井建民力求打破同一表現主題中陳舊的視聽語言,尋求新的表現方式。與《大洋深處魷釣人》相比,《大洋追魚記》的視聽語言更為精準獨到、敘事方式更為豐富多樣,藝術表現力也有所提升。
影片中的一些場景多采用中近景鏡頭的反復切換,配合冷暖色調的對比,并以近景或特寫鏡頭拍攝演員面部表情。以全景鏡頭平移加“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在連續的鏡頭移動中讓景框始終跟隨人物,體現出緩緩流動卻不以人物意志為轉移的時間感,整體風格并不煽情,卻在情感宣泄的有意克制中顯現出藝術的感性之美。
在影片開頭,268船船長楊原波的愛人準備了豐盛的家宴,為老楊送行。而267船船長梁向前的愛人則包了水餃,大老遠跑來碼頭,送到即將登船出海的老梁手里。當地有句老話,送親餃子迎親面,老梁與船員們分享了熱氣騰騰的水餃,他難掩內心的不舍,動情地擁著愛人說:“特別香,謝謝老婆。”
真實記錄是紀錄片固有的內在屬性之一,通過與主題契合的影像技巧賦予影像資料以現實價值。而與海洋漁業文化相結合,可以使紀錄片在喚醒漁業文化意識、助力漁業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在影片中,2020年1月14日,隨著又一輪夕陽沉沒在晚霞中,魯榮遠漁267、268平穩駛過“南天門”(赤道)。當夜幕降臨,267、268船分別舉行祭拜龍王儀式,祈求保佑平安、豐收。
漁業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在水產品捕撈的數量和種類,配套加工的質量和效率等全產業鏈上皆實現了質的飛躍。但曾經被一代代老漁民奉為圭臬的漁俗文化卻逐漸落寞,很多新生代漁民不再保留拜龍王等漁俗活動,影片保留了部分文化場景,通過平拍、俯拍等鏡頭的運用,讓觀眾在了解歷史發展的同時,更能體會遠洋漁業勞作中的文化韻味。
《大洋追魚記》通過解碼“藍色基因”,將中國獨有的海洋文明史和豐厚的資源轉變為海洋文化軟實力的銀幕形象,以影像為媒介向各地輸出了民族精神及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探索和重塑人類與海洋的關系提供了嶄新的可能。
漁民在歷史長河里穿行風雨、逐魚而動,山東人淳樸、大氣又兼具海洋漁民勇敢、豪爽的氣質品格日漸形成。影片講述的是中國人的海洋故事、時代故事和奮斗故事,也表現了中國人敢想敢做、敢拼敢闖、敢試敢為的海洋精神。
在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影片對講好中國海洋故事,傳播中國海洋文化,弘揚中國遠洋人勇闖大洋、走向深藍的開拓精神,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大眾日報記者 劉蘭慧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