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1-16 14:04:01
原標題:“AI文生圖”版權歸誰?聚焦人工智能“成長的煩惱”
來源:央視新聞
原標題:“AI文生圖”版權歸誰?聚焦人工智能“成長的煩惱”
來源:央視新聞
目前,人工智能勢頭迅猛,各國爭相發展。但是伴隨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成長的煩惱”。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針對一起“人工智能生成圖”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這也是我國首例涉及“AI文生圖”著作權案件。
我國首例涉及“AI文生圖”著作權案件
畫面中的圖片叫“春風送來了溫柔”,是李先生用AI繪畫軟件制作的,他在社交平臺上發布時注明有“AI繪畫”等標簽。但劉女士將這張圖片用作自己的詩文配圖在網上發布時,圖上卻沒有署名水印。李先生認為,這樣直接使用自己的成果,侵犯了他的署名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未經許可,把這張圖片作為配圖并發布在自己的賬號中,侵害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而去除水印的行為,則侵害了原告的署名權。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一庭副庭長 朱閣:現在我們有了更智能的軟件,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智力投入越來越少,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繼續使用著作權法來保護這樣的創作,保護這樣的傳播。
法官告訴記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圖片時,如果能體現出人的獨創性智力投入,就應當被認定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人工智能讓“眼見”不一定“為實”
除了侵權問題,人工智可能帶來的真實性問題也引發關注。
視頻中,一個工業園區發生了火災,可以看到,整個園區被濃煙覆蓋,現場火勢很猛烈。這個畫面,很容易讓人緊張,畢竟誰都不愿意這樣的危險出現在自己的身邊。
這個視頻已經被證明是假的,是有人利用人工智能合成技術,將網絡上多段不同視頻剪輯拼接做出來的網絡視頻謠言。
警方破獲利用AI技術制作虛假視頻造謠案
浙江警方日前破獲了一起利用AI技術制作虛假視頻、編造網絡謠言的非法牟利案。這個團伙為了吸粉引流、牟取利益,利用AI合成技術自動生成虛假視頻,通過平臺返利的形式,非法獲利4萬多元。截至案發,他們已經編造虛假視頻將近2萬個,其中20個造成了惡劣影響。
警方告訴記者,眼下,通AI合成技術,大大降低了虛假視頻的制作門檻。不久前,山東警方破獲了一起特大造謠引流網絡水軍案。這個傳媒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爬取境內外短視頻內容,編造敏感社會事件,在網絡平臺發布虛假信息,他們運營的自媒體賬號多達4萬個,虛假帖文信息達到了80多萬篇。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支振鋒:在內容端,利用深度合成技術和生成式大模型,可以非常容易甚至能夠一鍵生成文本、圖片、視頻、音頻信息。一方面在制造謠言上更方便了,另一方面在識別和監測謠言上更困難了。
人工智能:我的內容是“原創”嗎?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特別想知道,善于學習、比人類還聰明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們,對此又是什么樣的看法呢?于是,記者找來了目前市面上關注度比較高的幾個大模型,進行了一次特殊的“人機采訪”。
問:如果你生成的文字、圖片、視頻,被用作傳謠、誹謗等違法行為,你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AI大模型1:如果這些內容被用于違法,使用這些內容的人要承擔法律責任。
AI大模型2:人工智能模型無法產生自己的意識,使用其所提供信息的個人或實體,需要對行為來負責。
AI大模型3:如果這些內容違法的話,發布者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問:你認為你生成的內容算原創嗎?
在這個問題上,三個大模型給出的回答基本一致,都認為自己生成的內容不能完全屬于原創作品。
問:生成的內容版權歸誰?
在這個問題上,三個大模型的回答出現了分歧。
AI大模型1: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內容并不具有版權。
AI大模型2:生成的內容,版權歸屬于公司。
AI大模型3:主要取決于使用方式。作為AI工具被使用,版權可能歸屬于用戶;作為一種創作工具被使用,版權可能歸屬于大模型。
專家解讀:人工智能該如何更好發展?
加快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成為行業共識。那么,面對不斷迭代的新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所出現的作品版權等問題怎么解決?人工智能如何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來聽聽專家給出的建議↓↓
中國軟件評測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測評事業部總經理 莊金鑫: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屬于新生事物,對一些明顯侵權的行為要劃定紅線,而對于訓練數據版權合規、人工智能生成作品享有版權的獨創性要求以及版權認定歸屬這些重大問題,也需要盡快進行政策法規引導。
專家告訴記者,目前人工智能版權存在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研發過程中,涉及使用那些擁有版權保護的內容進行算法模型訓練,是否構成侵權?其次,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到底有沒有版權?如果有,歸屬又是誰呢?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與創新發展中心主任 李文宇:并非所有的人工智能生成作品,都屬于著作權的保護范疇,它應該遵循我國(現行)著作權相關的一些法律規則,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否屬于作品進行客觀判斷。實踐中也應該從促進創新和平衡產業的發展角度出發,去考量權利歸屬的最佳方案。因此,立足于我國實際、運用我國法律話語體系,明晰我們國家制度規則的相關內容。
我國在2017年7月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指出,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應通過對人工智能相關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的深入探討,為智能社會劃出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邊界。不久前,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管理體系。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平臺如果發現信息出現問題,第一時間平臺要主動采取必要措施,而且要及時地備案,向有關部門去報告。一旦用戶發現了內容可能出現違法性或侵權,每一個人都可以向平臺去提出刪除、提出舉報,平臺要把這個渠道做好之后,可能才能不斷地完善,使產生的內容既準確又真實合法。
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傳播虛假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權益、數據安全等問題,眼下還有不法分子為了牟利,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詐騙,尤其是利用“AI換臉”來冒充熟人詐騙。專家告訴記者,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風險沒有完全暴露,應用前景難以估量。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吳沈括:我們國家將人工智能立法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相信會有關于人工智能本身的主體責任、合規義務等一系列重要元素的規定。在司法層面已經有一些新的探索。
來源:央視新聞(總臺央視記者 朱江 孫薊濰 張叢婧 唐志堅 王海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