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4-06-18 14:25:06
原標題:創新提升“山東手造”品牌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創新提升“山東手造”品牌
來源:大眾日報
□ 李燕
近年來,借著傳統文化“兩創”的東風,國潮熱持續升溫,文創市場方興未艾。作為傳統手工藝大省,山東由省委宣傳部牽頭,2022年起開始實施“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傾力打造品牌,發展手造產業。項目實施以來,全省各市陸續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創意、受歡迎的手造產品,并評選出“山東手造·優選100”產業名錄,在省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淄博陶瓷、濰坊風箏、臨沭柳編、章丘鐵鍋等都在其列。今年5月,“山東手造”走進意大利展示推介活動在羅馬舉行,420余件既精美又具有地域風情的展品,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手造”的關注和熱情。
“手造”是運用傳統技藝手工制作的產品,手工技藝誕生于農耕文明,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新時代背景下,農村是傳承手工技藝、發展手造產業的沃土,可以吸納富余勞動力特別是老人、婦女和殘疾人增收就業,還能推動非遺傳統技藝“兩創”和鄉土文化傳承,讓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從束之高閣到成為消費者追捧的文創、潮品,讓更多的手藝人成為非遺傳承人,在手造產業發展中受益。
“山東手造”肩負著這樣的責任,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全省各市紛紛開辦非遺工坊、非遺技藝體驗館、傳習基地和生產性保護基地等。目前,全省已有省級非遺工坊60家,其中葫蘆雕刻、費縣手繡、聶家莊泥塑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4家企業入選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省內還發展起一批以手造產業為基石的特色鄉村,莒南縣東高榆村家家做木梳,年產木梳4000多萬把,產量占全國市場的70%,還建成了木梳非遺博物館、體驗館和電商園,被稱為“中國木梳第一村”。一些旅游景區也結合自身特色,設置了形式多樣的非遺體驗項目并打造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實現了非遺與文旅的有機融合。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由于非遺資源的特殊性,保護和傳承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以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為主的手造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另一方面,非遺技藝傳承方式單一、傳承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創新意識和經營能力,甚至很多技藝后繼乏人,非遺資源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是化解重申報名錄輕后續發展的現象。非遺手造項目開發成功后能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所以大家都想追熱點,一些暫時看不到效益的項目,申報名錄成功后便被束之高閣,這種情況不僅在市縣級名錄中普遍存在,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產業名錄的項目也很難齊頭并進、均衡發展。為了不讓有潛力的項目掉隊,必須建立非遺傳承保護的后續考核機制,非遺項目不僅要記錄在案,還要進行市場評估和發展考核,為發展遲緩的項目診脈開方,為更多的項目找到適合的開發點和市場點。
二是加大對非遺傳承人培養和扶持的力度。手造產業缺乏高端人才,特別是能把項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做起來的“頭雁”型傳承人。必須增加專項開支,支持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活動,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應給予相應補助,還要組織非遺傳承人和學徒參加研修培訓,提高技能藝能,弘揚工匠精神,增強文化傳承的使命與擔當。通過資金和政策扶持,培養一批熱愛傳統手工藝、具有豐厚的知識儲備、掌握先進技藝和市場經營能力的復合型傳承人。
三是增強手造產業的創新創優意識。很多手造企業缺乏推陳出新意識,產品題材單一、器型老舊,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隨著“山東手造”項目的推進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造產業必須緊跟消費者的審美趨勢,引入創新驅動,與新需求、新理念、新技術深度融合。通過改進技藝、優化制作流程、引入新型材料等方式,主動將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生活,進行美觀和實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跨界設計,提升“山東手造”的品牌定位和核心競爭力。
□ 李燕
近年來,借著傳統文化“兩創”的東風,國潮熱持續升溫,文創市場方興未艾。作為傳統手工藝大省,山東由省委宣傳部牽頭,2022年起開始實施“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傾力打造品牌,發展手造產業。項目實施以來,全省各市陸續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創意、受歡迎的手造產品,并評選出“山東手造·優選100”產業名錄,在省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淄博陶瓷、濰坊風箏、臨沭柳編、章丘鐵鍋等都在其列。今年5月,“山東手造”走進意大利展示推介活動在羅馬舉行,420余件既精美又具有地域風情的展品,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手造”的關注和熱情。
“手造”是運用傳統技藝手工制作的產品,手工技藝誕生于農耕文明,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新時代背景下,農村是傳承手工技藝、發展手造產業的沃土,可以吸納富余勞動力特別是老人、婦女和殘疾人增收就業,還能推動非遺傳統技藝“兩創”和鄉土文化傳承,讓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從束之高閣到成為消費者追捧的文創、潮品,讓更多的手藝人成為非遺傳承人,在手造產業發展中受益。
“山東手造”肩負著這樣的責任,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全省各市紛紛開辦非遺工坊、非遺技藝體驗館、傳習基地和生產性保護基地等。目前,全省已有省級非遺工坊60家,其中葫蘆雕刻、費縣手繡、聶家莊泥塑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4家企業入選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省內還發展起一批以手造產業為基石的特色鄉村,莒南縣東高榆村家家做木梳,年產木梳4000多萬把,產量占全國市場的70%,還建成了木梳非遺博物館、體驗館和電商園,被稱為“中國木梳第一村”。一些旅游景區也結合自身特色,設置了形式多樣的非遺體驗項目并打造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實現了非遺與文旅的有機融合。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由于非遺資源的特殊性,保護和傳承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以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為主的手造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另一方面,非遺技藝傳承方式單一、傳承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創新意識和經營能力,甚至很多技藝后繼乏人,非遺資源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是化解重申報名錄輕后續發展的現象。非遺手造項目開發成功后能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所以大家都想追熱點,一些暫時看不到效益的項目,申報名錄成功后便被束之高閣,這種情況不僅在市縣級名錄中普遍存在,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產業名錄的項目也很難齊頭并進、均衡發展。為了不讓有潛力的項目掉隊,必須建立非遺傳承保護的后續考核機制,非遺項目不僅要記錄在案,還要進行市場評估和發展考核,為發展遲緩的項目診脈開方,為更多的項目找到適合的開發點和市場點。
二是加大對非遺傳承人培養和扶持的力度。手造產業缺乏高端人才,特別是能把項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做起來的“頭雁”型傳承人。必須增加專項開支,支持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活動,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應給予相應補助,還要組織非遺傳承人和學徒參加研修培訓,提高技能藝能,弘揚工匠精神,增強文化傳承的使命與擔當。通過資金和政策扶持,培養一批熱愛傳統手工藝、具有豐厚的知識儲備、掌握先進技藝和市場經營能力的復合型傳承人。
三是增強手造產業的創新創優意識。很多手造企業缺乏推陳出新意識,產品題材單一、器型老舊,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隨著“山東手造”項目的推進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造產業必須緊跟消費者的審美趨勢,引入創新驅動,與新需求、新理念、新技術深度融合。通過改進技藝、優化制作流程、引入新型材料等方式,主動將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生活,進行美觀和實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跨界設計,提升“山東手造”的品牌定位和核心競爭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