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魂》內容簡介
1938年4月,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的黎玉,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延安,向黨中央匯報了山東開展抗日斗爭的情況。毛澤東主席聽了之后非常高興,連聲說好。當黎玉提出希望中央派一個主力團到山東的請求時,毛澤東當即表示:“中央支持你們,一個團是不夠的,看來還要多去一些!”
1938年8月,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政委蕭華被任命為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的司令員兼政委,率抗日挺進縱隊穿越太行山到達冀魯邊區。這年他才22歲,人稱“娃娃司令”。可他畢竟是經過長征鍛煉的老紅軍,軍政素質極高,及時率領部隊救助人民于危難之中,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和挺進縱隊在斗爭中得到了鞏固與發展,進一步統一和加強了邊區黨政軍領導,邊區黨組織和政權的建設以及群眾工作都有很大發展,開創了冀魯邊區抗戰的新局面。
1938年11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派兵去山東”的戰略決策。延安黨中央和駐地太行山的八路軍總部,相繼派出了一批干部和部隊,跨山越嶺,風餐露宿,分別來到魯南、魯中、膠東和冀南魯北地區,抗日烽火燃燒得更加猛烈了。
12月20日晚,一一五師師部及第六八六團在陳光、羅榮桓率領下,從晉西出發東進。部隊冒著紛紛大雪,翻越太行山,于1939年3月1日進入魯西平原,與山東縱隊并肩作戰,共同建立了冀魯豫根據地、魯南根據地、魯中根據地、濱海根據地、膠東根據地和渤海根據地。
1944年1月,根據形勢的發展和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將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并,建立渤海區。整個渤海區域包括原冀魯邊區和清河區在內的所有縣鄉鎮村,既是我軍戰略反攻的前沿陣地,又是戰爭資源的供給基地和休養整訓的可靠后方。
1947年8月上旬,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員粟裕帶著一個警衛排、一部電臺,從高青縣過黃河來到惠民縣城,準備轉赴冀魯豫邊區。陳毅司令員應邀在渤海區黨政軍機關干部大會上做了一次形勢報告。陳毅豪邁地說:“今日我攜萬民渡河,不久我軍將飲馬長江!”
……
渤海區,一個在歷史深處的特定區域和特定名詞,閃耀在共和國的光輝歷史上。那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我黨我軍在環繞渤海灣中南部的山東、河北交界地帶,建立起來的基層組織并開展革命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抗日戰爭時期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據地和解放戰爭時期整個華東戰場的重要后方基地。它曾下轄6個地委、專署、軍分區,計55個縣市,面積約5400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114萬。區域涉及今山東省的濱州市、東營市、濰坊市、淄博市、德州市、濟南市、河北省的滄州市以及天津市的津南地區。紅色火種初燃、抗戰怒濤滾滾以及解放戰爭軍民磅礴力量的光輝史實,燦如繁星不勝枚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英雄人物,以及人民群眾付出的巨大奉獻,匯聚成了壯烈恢宏的歷史畫卷和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由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文藝頻道、山東省文學館聚力打造的“山東文學聲音工程項目”,系統化、長期性選請優秀播音員、知名主持人和演播家、音樂制作人等專業人員,通過聲音塑造對優秀文學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用全媒手段擴大傳播效果,全方位展現文字之美、聲音之美、文學之美、藝術之美,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實踐行兩創,講好山東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項目推出主題制作——廣播長篇紀實文學《渤海魂》。作品講述了戰爭年代渤海革命老區的發展歷程、英雄人物和傳奇事跡。作品根據戰爭年代的戰略區劃分——由冀魯邊區、清河區合并為渤海區的征戰歷程,分三卷展現各個年代發生的重大事件、傳奇故事和英雄人物。作品歷史視野宏闊,內容資料翔實,塑造了血肉豐滿、英勇偉大的革命者群像,謳歌了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戰爭年代的硝煙已遠去,昂揚奮斗的精、氣、神不僅沒有離去,反而更加發揚光大,在新時代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凝聚和鼓舞著各行各業的人們,團結一心,拼搏進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譜寫新篇章。
《渤海魂》
作者:許晨
山東文學聲音工程主題制作
山東文藝廣播
每天22:30—23:00
敬請關注!
山東文藝廣播微信公眾號、
山東省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閃電APP、云聽APP
多平臺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