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4-11-05 22:46:11
原標題:“46.9%>46.88%”,山東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及時雨”
來源:舜網
原標題:“46.9%>46.88%”,山東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及時雨”
來源:舜網
11月4日,山東省能源局消息,10月下旬,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10642.6萬千瓦,歷史性首次超過煤電,成為全省第一大電源類型。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山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46.9%、煤電占46.88%、儲能占2.63%、天然氣占0.57%、余熱余能及其他占3.02%,能源結構調整持續優化,山東省‘一煤獨大’的能源結構得到標志性扭轉。
“46.9%>46.88%”,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這是一場“及時雨”。長期以來,因為山東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山東是全國重點產煤省份之一,含煤面積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八分之一”,形成了煤電為主的能源結構,最高時山東煤電占比曾經高達80%。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挖一噸少一噸。
根據2024年7月5日山東省能源局公告2024年第5號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山東省有依法生產建設煤礦84處,產能規模12163萬噸/年。其中,建設煤礦2處,建設規模225萬噸/年;生產煤礦82處,登記生產能力11938萬噸/年。登記生產能力11938萬噸/年和山東省2018年公布的累計煤炭產量12169.4萬噸相比,已經呈下降趨勢。
煤炭資源減少對煤電形成了重要制約,但降低煤電占比要“步步為營”。面對現實,山東能源發展尊重歷史的延續性,率先“走出去”,解決火電所需的煤炭資源缺口。山東依靠長期采掘形成的技術裝備優勢和人才優勢,努力到省外和海外開拓市場。
到省外、海外開拓市場,會造成煤炭運輸成本上升,終究不是長遠之計。面對煤炭資源可能形成的長期制約,加快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降低對煤電的依賴是根本。在轉型期間,山東抓住了兩個歷史性機遇。2018年,國務院批復設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這是全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綜合試驗區;2022年8月,《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印發,再次賦予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使命。
在某種程度上,今天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這場“及時雨”的來臨,是新舊動能轉換要求下的必然,是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帶來的回報。
在新舊動能轉換和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進程中,山東上下齊心,強化能源保障建設,山東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駛入快車道。能源轉型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陸上和海上并重,加快大型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項目建設,穩妥推動海上風電開發,能源實現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式發展。山東規劃建設了膠東半島核電、海上風電、魯北風光儲輸一體化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十四五”以來,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長,裝機規模和發電量三年實現“雙翻番”。目前,山東的光伏、生物質、風電裝機規模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第五位。
煤不再是山東供電的第一“依靠”,但46.88%的煤電占比在山東的能源結構中依然十分重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轉型升級工作加快進行,煤電從經濟社會的主體能源轉變為穩定電力系統的“壓艙石”、應對新能源波動的“調節器”。
在經濟學上,“不把所有的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是一個常規動作,能起到避險作用。能源建設也是如此,“山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46.9%、煤電占46.88%、儲能占2.63%、天然氣占0.57%、余熱余能及其他占3.02%”,意味著山東能源供應的多樣化,而多樣化意味著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增強,這是山東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原標題:“46.9%>46.88%”,山東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及時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