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11-14 19:46:11
原標題:信號山上的迪特里希碑——青島市南區文物普查員紀實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信號山上的迪特里希碑——青島市南區文物普查員紀實
來源:海報新聞
文物和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文化的記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青島市市南區共需復查不可移動文物數量約占青島市總量的30%。為統籌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市南區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堅持實事求是、改革創新、依法實施、周密組織部署,穩步推進普查工作。
在江蘇路街道區域內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工作組來到信號山公園,只為找尋一處隱匿于山林已久的文物。在接觸文物工作前,我曾多次登頂過“三面郁蔥環碧海,一山高下盡紅樓”的信號山,但始終不曾留意,哪怕有所耳聞,山上還“藏”著一處文物原址——迪特里希碑。
▲圖為發現殘碑的部分文史學者,從左至右:王棟、畢明建、蔡泳、金鵬、劉逸忱、袁賓久
經查閱檔案資料,2008年3月16日,青島文史學者袁賓久、衣琳、王棟、劉逸忱等人在查找歷史資料后,找到了迪特里希碑在信號山上的原址,發現巖石上殘存有德文刻石的邊緣和一個字母“S”,并在原碑座的下方草地中發現了刻有德文字母及阿拉伯數字“14.NOV...F AN D...MIR”的殘片。對比發現,該殘片原屬于主碑下方的德文刻石。
圖為迪特里希碑殘片與原狀對比照片(鄭淼供圖)
經了解,迪特里希碑殘片現由信號山管理處辦公室保存,原址鮮為人知。因此,我們決定先去迪特里希碑的原址一探究竟。
沿著信號山公園入口樓梯一路向上,在第二個小平臺處左拐到一條泥土路上,隨后穿過一片林地,普查組的秦寶說:“前面馬上就到了。”聽到這句話,我的內心其實是有些激動的。倘若不是這次普查機會,我很難有機會目睹信號山上的文物原址。
迪特里希碑原址位置
然而,當我雙腳踩在這方被晨露打濕的泥土上,看著迪特里希碑原址前已是林木叢生,我的心情卻變得十分沉重:迪特里希碑記錄的是一段被侵占的屈辱歷史,如果繼續像這樣“歸隱”,這段歷史會不會被人所遺忘。石碑本身已是面目全非,如果背后的歷史再被世人遺忘,那才是文物真正的消亡。
市南區四普工作隊對迪特里希碑原址進行確認
通過對比老照片,我們再次確認了迪特里希碑原址位置,并按照四普工作要求,使用專業設備對原址位置進行坐標定位及照片采集。
原址巖石處仍有一個字母“S”的石刻痕跡
隨后,普查工作組來到迪特里希碑殘片的保存場所,看到了當年眾位學者一同發現的殘片。前期,從對檔案的梳理、與管理方的積極對接,到對原址采集坐標、拍照留痕,最終站在迪特里希碑殘片面前的這一刻,我的心中也是充滿了文物工作的成就感和普查隊員的使命感。
市南區四普工作隊在迪特里希碑殘片前合影
原迪特里希碑由碑座和碑身組成??偢叨?.5米,寬22米,碑座高約3米,是借用了山體的自然巖石而建造的,共有三處碑刻。主體為花崗石砌筑的券式,高約5米,寬約8米,碑面上刻有德國鷹徽、皇冠和碑文,碑文呈上旋的雙弧線狀。主體上、下方為德文碑記,右側為中文碑記。傳聞在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之際,日本人撤離青島之前,將刻有日占日期的石砌碑體拆運回日本后重新進行組裝,存于東京國立博物館或軍事博物館,但這一說法還沒有資料予以證實,從該博物館反饋的信息也是查找不到記載。目前只查到了一份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人為拆除此碑而作的分析報告。(本段參考袁賓久先生《匿蹤百年碑成謎——探尋信號山“棣德利碑”遺跡》)
迪特里希碑舊址照片(秦寶提供)
目前,經與信號山管理處辦公室對接,管理方表示將進一步加大迪特里希碑殘片的保護力度。
其實,文物存在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彰顯時代特征的物質本體,還在于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淵源和價值觀念。市南區文物建筑數量龐大,種類豐富,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更離不開每一位青島人民的支持。我們希望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為契機,去跨越時空,對話歷史,聆聽更多文物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執筆書寫歷史,雙腳丈量市南。市南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在路上。
文/青島市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 王子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