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5-02-27 08:52:02
原標題:日照海虹養殖可追溯至清末民初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日照海虹養殖可追溯至清末民初
來源:齊魯晚報
張穎 日照報道
海虹學名貽貝,是一種雙殼類軟體動物,主要靠攝食水流中的浮游生物和藻類幼苗為生。在眾多海產品中,海虹以其肉嫩味鮮,營養價值高為人稱道。據了解,每100克海虹肉蛋白質含量高達70克以上,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腦血管,還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是理想的健康食品。
如果吃海虹僅限于清蒸,那你就太OUT了!海虹不光價格親民,而且做法也是“豐富多彩”,海虹炒韭菜、海虹燉豆腐、海虹大蒸包、海虹水餃……它簡直就是個萬能“搭子”,不管怎么做都能“鮮掉眉毛”。
海虹雖好,但養殖并非易事,對水質、天氣、海水濃度等都有著嚴格的標準。日照嵐山漁業養殖區地理位置優越,海水水質好,在規模化養殖前,海藻養殖專用的粗大纜繩上經常會吸附大量野生海虹。由此,嵐山區海虹養殖產業脫穎而出。
日照的海虹養殖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彼時,漁民們僅在潮間帶拾野生海虹,產量稀少,僅供自食或零星販賣。上世紀80年代,隨著市場需求增長,漁民開始嘗試人工養殖:將海虹苗系于繩索,懸掛于浮筏下,任其在海流中自然生長。這種“野生放養”模式雖粗放,卻讓海虹產量初具規模。“老一輩人用木船、麻繩,靠潮水漲落養海虹,產量不穩定。”嵐山老漁民王大爺回憶。然而,受限于技術落后和抗災能力弱,養殖戶常因臺風、赤潮血本無歸,“靠天吃飯”的困境持續多年。
轉機出現在21世紀初。日照市將海虹列為特色水產重點培育,引入“深水抗風浪養殖”技術,將養殖區從近岸推向20海里外的開闊海域。這里水流湍急、水質純凈,海虹生長周期縮短至8個月,肉質更加肥美。漁民們還創新“貝藻輪養”模式——海虹與海帶、龍須菜交替養殖,既凈化水質,又提高綜合收益。
“現在一根養殖繩掛100多個皮條,產量可達8000斤。”嵐山東方水產養殖公司負責人趙明源指著海上密布的浮球介紹。如今,嵐山已建成40萬畝國家級海洋牧場,5000余戶漁民加入合作社,海虹年產量突破4億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