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11-16 22:41:11
齊魯網11月16日訊
最近一年來,各種循環經濟模式在山東各地廣泛開花,不同于傳統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謀求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菏澤的鄆城縣的許多村民就依靠收秸稈脫貧致富。
一大早,家住菏澤鄆城縣華營村的童申現就開始干起了自己最熟悉的農活——收秸稈。過去,收秸稈是農村人眼中最不起眼的活計,但今年童申現卻靠著它成功了脫貧。
童申現說:“秸稈現在我們送就是230一噸,如果按照扶貧價就是300一噸。要不我們怎么說感謝電廠,這些東西本來都是扔到溝里的,丟了的東西。”
回收的秸稈簡單裝車,便被運到了附近的新型發電廠。過磅、檢測、裝卸,經過一套規范又便捷的程序,這次交貨很快就順利地完成了。據了解,除了秸稈之外,玉米芯、楊樹葉、樹皮木料等都可以在發電廠得到循環利用。
電廠負責人曹峰稱:“這是我們收的花枝,剪枝剪的,這是板材加工的剩余廢棄物,這是玉米芯,后面的是秸稈。基本上,咱鄆城周邊的農林廢棄物,都送到這里來了,每天光小三輪車農戶,一百多輛,源源不斷。“
由于發電廠存儲場地有限,除了賣出秸稈賺錢之外,依靠存放秸稈,童申現還可以獲得另外一筆代存儲的收入。
童申現稱:“存的柴火,一噸,一個月就加20塊錢,放這里它也賺錢。我這是6月份開始收的。從7月份開始漲五塊,8月份十塊,9月份,十五,10月份之后就是20。我現在就是一噸加20。 ”
新型循環經濟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曾經因增收無門而致貧,如今卻在田間的廢棄物中找到了新的增收資源。童申現的脫貧經歷并非個例。在菏澤鄆城縣,今年許多貧苦戶都像他一樣成為了新型循環經濟的從業者,在這一項目的推動下,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成功脫了貧。
負責人曹峰稱:“前期我們已經簽約了一百戶貧困戶,我們的政策是每戶每年提供12噸的秸稈等廢棄物,爭取3600塊錢的扶貧資金,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5戶成功脫貧。 ”
如今,在鄆城縣以及周邊縣市,從事秸稈等田間收集工作人員的村民變得越來越多,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車輛來到發電廠進行交易。曾經無人問津的農林廢棄物,成了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從事農林廢棄物回收的村民稱:”一車能賺百十塊錢,這個就是一天一趟吧。“
農林廢棄物每年可提供綠色電力4.2億千瓦時
據了解,回收來的麥秸稈、玉米秸、玉米芯、樹皮等廢棄料在電廠的配餐區內按照一定的比例配餐好,經過抓斗抓到料倉里,然后通過輸送棧橋送到鍋爐,燃燒以后產生蒸汽,帶動汽輪機往外送電。發電廠在進行燃燒利用的時候需要進行科學的配比,而根據季節的不同,燃料配方也會進行相應的修改,以保證農林廢棄物達到最高的燃燒效率。”
發電鍋爐是電廠的核心,隨著技術的發展,如今的發電鍋爐不僅能夠實現對農林廢棄物的充分利用,還變得更加環保和高效。
電廠負責人林洪濤介紹說:“我們選用的是國內在生物質領域第一臺,130噸高溫超高壓,循環流化床,再熱鍋爐。咱們這種鍋爐,燃燒效率在99%以上,我們每年消耗農林廢棄物,燃料,作為電廠的燃料在60萬噸左右,每年可以提供綠色電力,4.2個億千瓦時,每年產生利稅8000萬。”
新型循環經濟增進鄆城社會效益
除了經濟效益,循環經濟帶給鄆城的社會效益同樣令人矚目。作為農業大縣,鄆城縣曾經深受秸稈焚燒的困擾,秸稈焚燒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還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焚燒秸稈導致的火災事件曾經在當地頻頻發生。所以,每到糧食收獲季節,秸稈處理都成為是令當地政府十分頭痛的工作難題。
鄆城武安鎮副鎮長王乃坡稱:以前每年特別秋收的時候,焚燒秸稈的現象很嚴重,嚴重污染了我們的環境,導致防火任務很嚴峻,是各個鄉鎮的頭等大事。”
隨著秸稈發電廠的投入運營,曾經泛濫成宅的秸稈轉眼之間成了能夠脫貧致富的香餑餑,今年,秸稈焚燒的現象在鄆城徹底消失。王乃坡表示隨著琦泉電廠的投產,很好的解決了秸稈禁燒的問題。
已經嘗到秸稈回收甜頭的童申現表示,他今年正在加大投入準備大干一場,憑藉著政策的扶持徹底擺脫貧困的舊面貌。
童申現說:“去年剛開始干不懂,賺了一萬多,今年我租了新的場地,添置了設備,預計收入能達到2、3萬,我非常滿意。”
既能助力農民脫貧增收,也能一舉解決存在多年的秸稈焚燒頑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齊頭并進,就是循環經濟模式的獨特價值所在。目前,這種模式正在各地廣泛推進,不就得到將來,將會有更多的城鄉居民因此受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