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5日訊 近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區域協調發展論壇”召開。本屆論壇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以全國區域發展差異及其變化、自然環境約束機理、黃河文明源流與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并協調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東北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的關系,同時借鑒國外區域和流域發展經驗,探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包括黃河流域9省區的專家和領導在內的60多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論壇,并作學術報告或參加討論。論壇以線上視頻會議形式舉行,同時開通網絡直播,共有4萬多名專家學者和學生通過線上收看了論壇,分享了專家們的精彩報告和學術觀點。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在致詞中指出,地理科學具有研究方法的綜合性、針對問題的區域性和學科的交叉性特點,同時,地理科學更是一門致用的科學,研究內容與國家和區域發展密切相關。中國地理學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研究中取得了眾多重要成果。因此,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地理學家走在了前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協把為舉辦地服務作為中國科協年會的三大定位之一,為地理學及相關領域專家搭建了一個發揮專業優勢和實現學科價值的平臺。
在為期一天的論壇上,共有12位院士專家作了主旨報告。重點聚焦中國區域發展格局及其變化、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發展路徑問題,并對山東、河南兩省的發展問題進行了剖析和診斷。中國地理學會原理事長、中國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以“山東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問題與幾點方向性考慮”為題,分析了黃河流域大規模生態建設和治溝造地、污水利用和保障等狀況,指出了黃河流域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水資源分配不合理問題,并就保護與發展關系問題闡明個人觀點。同時,系統分析了山東省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問題的和潛力。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楊開忠指出城市群建設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以及目前黃河流域城市群體量小、發展慢問題,提出以生態保護為先導、流域一體化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源、以文化傳承為靈魂打造上中下游7個不同功能的城市群的建議。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候任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李國平關于“ ‘十四五’期間如何優化中國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報告、新疆財經大學副教授高志剛關于“沖破迷霧:揭示中國區域經濟南北分化之謎”的報告,分析了中國區域發展格局演化及其原因,指出中國東西發展差異主要是自然要素導致的、南北差距是產業結構和產業競爭力導致的問題,以及近年來南北差異變化趨勢遠大于東西差異變化的現象,提出將中國四大政策區重新劃分為五大政策區等8點建議。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占倉關于“科學推動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介紹了河南省啟動沿黃河“五大工程”的情況。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苗長虹關于“傳承創新齊魯文化,激發山東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社會活力”的報告,分析了黃河文化特點、傳承、轉型與區域發展問題,指出魯豫兩省承載著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重任,提出維護魯文化守正傳統,激發齊文化創新思維的發展理念,并提出6點具體建議。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金鳳君關于“黃河流域保護與發展的協調推進策略”的報告,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有效實施,需遵循綜合協調、調、保護優先、區域差異三大基本原則,基于流域內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構建保護與發展的政策體系,并提出8點建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許學工還就“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途徑探討”、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教授曾剛就“歐洲萊茵河流域生態管理經驗及其對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啟示”問題作了精彩報告,提出了生態—文化—經濟融合發展思路,分享了國外流域治理的經驗。
每段主旨報告結束后,專家們先后就如何保護該區域生態環境、如何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如何認識中國區域發展差異的結構性變化、如何認識水在該區域發展中核心作用、如何發揮城市群在拉動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如何發揮區域文化力量對證施策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提出了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基金、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與京津冀和東北地區聯動的大北方發展模式等建議。
本屆“區域協調發展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地理學會承辦,《中國國情與發展》論壇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