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定義2020年,很多人會說“艱難”“特殊”“不平凡”。對山東來說,這一年還有“智變”“砥礪”“了不起”。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沖擊下,山東頂住壓力,在攻堅克難中書寫了新的歷史成就,全省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都邁上了新臺階。
為此,齊魯網·閃電新聞推出“了不起的山東”系列報道,梳理山東各個領域的發展成績,呈現其“智”變之根本、展現發展之希翼。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31日訊 “我上學去了……”“我上班去了……”這是冬日清晨的淄博高青縣常家鎮常盛社區。
作為高青縣第一個完成整建制黃河灘區搬遷的社區,2020年1月開始,這里陸續迎來高青縣常家鎮、黑里寨鎮、木李鎮3個鎮17個村1443戶人家。
再也不用遭遇黃河漫灘的境遇,彌漫在常盛社區清晨空氣里的是安穩而溫暖的住家氣息。
作為社區新住民,常家鎮開河村的村民王艾群沒有想到,幸福來得如此之快。曾經,他所在的開河村是高青縣17個黃河灘區遷建村之一,歷史上曾多次遭遇黃河漫灘。如今,他們的新家正迎來新的標簽:全省唯一可辦理不動產權證的灘區遷建房、村民實現了就近就業就學就醫,走向穩健發展的新生活。
閃電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樣一組數據:山東擁有黃河灘區總面積1702平方公里,涉及9個市、26個縣(市、區),這里也是山東較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和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2017年,山東省啟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提出用3年時間,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筑村臺等方式,全面完成灘區群眾的遷建任務;截至到2020年12月底,山東省27個外遷社區和28個新建村臺基本完工,60萬灘區群眾陸續實現安居夢。
當房子不再是洪水中的孤島,灘區群眾的生活又多了更多進擊的可能。
在常盛社區吳玉霞的家中,聽她津津樂道生活的巨大變化時,記者也幫她算了一筆生活賬:除去原先家里流轉的5畝多耕地有近4000元的收入,吳玉霞和她的老公各自在社區附近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新家新日子,感覺生活有了盼頭”。
搬遷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根本。
在常盛社區,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這里的住宅樓采取了“6+1”模式,一層為車庫,便于群眾存放農機具等設施,二到七層為帶電梯住宅,這樣的設計是灘區遷建工程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的成功。
此外,常盛社區選址緊臨經濟開發區健康醫藥產業園的位置,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完善、就業崗位多,都切實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
事實上,在山東各級政府看來,遷建群眾不但搬得出還要穩得住,更要能致富,這才是提高民生福祉的關鍵所在。
正因此,山東灘區遷建中的27個外遷安置社區,絕大多數選址在鎮區、縣區、市區,推動遷建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
在常家鎮,土地流轉進行的同時突出產業支撐,努力拓寬搬遷群眾就業渠道,依托經濟開發區黃三角藥谷產業園,組織企業開展“春風行動”,優先為灘區群眾提供適宜就業崗位500個。
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的思路,山東7市9縣區編制出臺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的思路,加快37個產業園區或項目建設,規劃總投資85億元,已完成投資61億元,可吸納1.5萬人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2.2萬元。
“灘區遷建是多年來省內投資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支持政策最優的群眾安置工程。我們用3年多時間,歷史性地解除了灘區60萬群眾的水患威脅,極大改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省發展改革委一級巡視員、省黃河灘區遷建專項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梁文躍表示,“可以說,千里黃河灘,舊貌換新顏,往日的從‘窮窩子’‘水窩子’陸續變成了‘金銀灘’‘幸福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