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日訊 2020年,山東省法院收案217.6萬件,結案221.2萬件,收結案均居全國第2位,法官人均辦案283件。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向社會發布十大典型案例。
案例1
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創新一體化運行機制 道交糾紛化解駛上“高速路”
德州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建立德州法院道交一體化訴調中心,創新“流程化、信息化、陽光化、便捷化”一站式多元解紛模式,推動道交糾紛化解駛上“高速路”。截至2020年12月31日,訴前調解案件6786件,調解成功率91.1%,居全省第一,平均辦案周期較改革前縮短34天。
2018年,由德州市委政法委主導,德州法院聯合公安、司法、保險、仲裁等部門,按照整體統一、個體獨立的原則,建成集交警辦案中心、法院訴調中心、綜合服務大廳和車輛核損中心四大單元為一體的德州市道路交通事故一體化綜合服務中心,全省首家實現多機構實體化、一站式聯合辦公。
德州法院聯合出臺《關于建立德州市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體化處理工作機制的意見》全省首家采用“三區合一”受案、“三審合一”辦案模式,集中受理德城區、原運河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道路交通事故糾紛司法確認案件,集中審理與道路交通事故糾紛有關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聯合交警支隊等8個部門30余家單位,全省首家上線運行“道交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平臺”,集責任認定、賠償計算、多元調解、在線鑒定、在線訴訟、一鍵理賠為一體,實現全流程線上辦理;堅持“陽光化”辦案,公開透明便民利民,統一了賠償標準。2020年3月,德州中院研究制定《關于人身損害賠償標準有關問題的意見(試行)》,在民事訴訟中統一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制定《德州市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項目計算標準(試行)》,實現事故處理標準口徑一致,避免當事人產生差別化預期;建立聯席調解制度,聘請39名保險行業調解員,協調市司法局派駐人民調解員,實行行業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人民調解多調聯動、訴調對接模式,構建道交糾紛“大調解”工作格局。改革試點以來,35%的輕微事故當天調解、當天結案、當天過付,快速實現案結事了。
案例2
臨沭縣人民法院:構建平行團隊 精準量化考核 以正向激勵強化內生動力
近年來,臨沭縣人民法院以組建平行化團隊為基礎,建立精準績效評價體系,著力解決法院內部人案矛盾突出、干警獲得感不強、工作動力不足等問題。改革近四年來,該院結案率、平均辦案天數連續三年位居全省法院第一名,一審服判息訴率92%,長期位居全省法院前十名,上訴被發改案件數量下降15.7%,審判質效得到全面提升。
按照“院——審判團隊”模式組建平行化辦案團隊,由員額法官、法官助理和書記員實行雙向互選,有效解決審判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把通過雙向選擇組建的辦案團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核,使其成為自我管理、獨立擔責的辦案單元,形成強大的團隊合力。
按照團隊審判專業設定不同的未結案件上限,在團隊存案不飽和的情況下,審結一案即按照法官所選專業遞補分配一案,團隊存案飽和則暫緩分案。分案數量自動匹配法官效率,實現“洼地效應”。讓審判團隊主導辦案需求,實現人案匹配,解決案件分配問題。該院法官人均未結案件常年不足20件。
構建動態、開放的積分制評價方法,把干警的所有行為分為對法院工作有積極貢獻的正向行為和有消極貢獻的負向行為,正向行為加分,負向行為減分,加減分不設上下限,力爭覆蓋干警所有行為,增加考核結果的客觀性,拉開考核檔差。每月業績考核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之間的分差都在3倍以上。
把考核結果和干警職級、績效工資、考勤管理、榮譽表彰、培訓學習等全面掛鉤,并堅持每月考核、公示、兌現。按照平時考核和年終考核的總成績從高到低排名,依次對應不同級別的榮譽表彰,法官助理入額時的業績分就用每年的業績考核得分進行折算,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司法行政人員的獎勵性績效工資,按照業績考核得分進行精準分配,培訓學習、榮譽表彰等全面向業績考核排名靠前的團隊傾斜。
案例3
濟寧高新區人民法院:打造訴訟與非訴訟“1+5”模式 訴源治理成效突出
針對受理案件數量持續高位增長、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等情況,濟寧高新區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主動融入訴源治理大格局,著力打造訴訟與非訴訟銜接“1+5”模式,讓糾紛止于未發、解于萌芽。2020年,全院新收各類案件8195件,同比減少1680件,下降幅度達17%,降幅位居全省法院第1位,訴源治理成效突出。
立足訴訟源頭,集聚優質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以訴訟服務中心為基礎,搭建集司法輔助事務部、法律援助工作站、司法輔助事務托管中心、訴前調解委員會、行政爭議審前和解中心5個機構于一體的訴源治理工作平臺,實現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機制無縫銜接。成立濟寧市誠信公證處司法輔助事務部,對送達行為、證據核實保全進行公證,為法官依法作出駁回起訴、缺席審理、公告送達、證據采信決定提供具有國家公信力的證據支持;設立濟寧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落實律師刑事辯護全覆蓋,引導當事人依法申訴;與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聯合成立濟寧高新區訴前調解委員會,將基層司法所所長發展為調委會成員,大力開展訴前調解工作,夯實“第一道防線”;指導濟寧市法政司法輔助事務托管中心開展送達服務,形成第三方送達、公證監督、法官認定證據的工作體系,提高司法效率;成立行政和解中心,實現行政和解的獨立化、實體化運行,服務行政審判工作。
嚴格依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研究制作了《案件庭審前司法輔助事務流程》、《訴前調解階段權利義務和辦事流程告知書》,確定了司法輔助事務需求確認表、辦理流程登記表等流轉文書表格14件,制定了送達標準、流程、時限等規章制度7件,各項制度規定涵蓋了司法輔助事務的全過程和全領域,確保工作有章可循。編印了《濟寧市公證參與司法輔助業務規范化指南》,制作了《濟寧高新區人民法院“1+5”模式機構職能公開欄》,提升隊伍執行力。按照《人民調解法》規定統一了調解組織印章、調解文書格式,避免虛假案件的發生。在調解、送達、證據保全、輔助執行等環節使用方便法院采信的公證文書類型,設計了無爭議事實要素簡表,對調解不成案件的法律關系、爭議焦點的識別和記錄實現全覆蓋。
案例4
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構建破產案件辦理新模式 服務保障新舊動能轉換
近年來,濱州法院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優化破產審判外部環境,建立健全內部審判機制,全力推動破產審判工作開展。2020年,全市法院新收破產案件65件,結案80件,審理的西王集團破產和解案,是國內債券市場涉及違約規模最大的債務重組案件,也是國內首例依托司法和解程序化解債券違約風險的案件,僅用55天便成功化解了100億債券違約風險,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案例5
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法院:打造金融E審平臺 營造優質營商環境
2020年,青島市南區法院深化全流程網上辦案系統應用,瞄準金融企業深層次司法需求,以“互聯網+速裁”思維,打造金融E審平臺,全流程加速金融案件線上審理,為優化法治營商環境注入司法新動能。自5月份平臺上線以來,共受理案件9447件,占民事收案量60.2%,結案9445件,結案率達99.97%。
為金融企業提供案件專用后臺和訴訟信息導入接口,全部實現案件網上運行和數字化辦理。截至目前,中國銀行、海爾金融等20余家金融企業已完成端口接入,金融類案件審理周期壓縮至20天以內,拉動全院結案率增幅18%以上,平均審判周期減少13天。
創建PC端和APP快速登錄入口,借助信息智能分析、要素智能篩選等功能,根據指令抓取相關起訴信息,自動生成要素式起訴書等全類型文書模板,并固定各類送達回證,減少訴訟企業往返法院、材料移交等事務90%以上。
平臺可對企業上傳的起訴材料要素點進行自動化校驗,并作出是否立案的判斷,法官在審核后進行一鍵批量立案。依托平臺庭審筆錄自動生成及確認、網上聯審等功能,法官可進行批量案件在線庭審和裁判文書智能生成,有效減少了法官和輔助人員工作量。如針對轄區某銀行大量類型化金融借款案件,速裁法官借助該平臺,一上午即完成300余件案件的庭審工作,并進行了當庭宣判,當庭宣判率達95%以上。
案例6
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精準打擊黑惡勢力犯罪
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以來,淄博中院大膽探索實踐,創新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審結涉黑惡案件20件121人,分別占審結涉黑惡案件的31.8%、29.3%,被告人全部認罪服判,被害人無舉報、申訴和涉訴信訪,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2020年,該院刑事案件平均辦案周期縮短至40天,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3.2%,排名全省前列;上訴案件被改判率7.5%,同比下降7.2個百分點,出色完成掃黑除惡“案件清結”任務,并作為法院系統唯一代表,在全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
始終秉持依法審慎原則,從試點文件、審判實踐、刑事政策三個維度,深入分析涉黑惡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可行性,從2018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和2019年“兩高兩部”《關于辦理惡勢力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等法律規范中積極尋找黑惡勢力犯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法律依據,為改革創新破題定調。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準確懲治犯罪、提高辦案效率、瓦解黑惡勢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與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機結合起來,較好地實現了“雙推進”。
案例7
成武縣人民法院:流程再造分調裁 四項機制提質效
成武法院圍繞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要求,實施流程再造改革,前疏后控,精耕細作,一審案件服判息訴率連續四年平均保持在93%以上?!霸V前調解+司法確認+速裁”實質化解78%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訴調速裁團隊結案占全部審判類結案數的58.6%,全院平均辦案天數下降至45天,新收案件數較2019年、2018年分別下降8.1%、13.3%,發改案件數逐年下降,實現“訴前減增、訴中控衍、案結事了”的審判良性循環。
內設機構改革完全打破原有庭室建制,實行團隊扁平化管理,明職定責,團隊職責兩年輪換一次,實現人員動態調整、平穩調整。二是突出速裁快審精判。全院共34個團隊,按 “1+2+1+1+N”、“1+1”、“1+1+1”、“1+N”模式重組“8個訴調速裁、9個快審、3個精審、6個特案”審判團隊,形成無縫銜接一體運轉工作機制。三是團隊自選與特定結合。員額法官根據自身專業特長等,按照刑事、民事、行政申報速裁、快審、精審團隊,團隊成員實行員額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互選。院領導和專委組建特案團隊,暢通法官晉升通道,發揚賽馬精神,四類團隊人崗兩適,層層選拔,優中選優,增質提效。
案例8
廣饒縣人民法院:深入推進改革創新 全方位打造訴訟服務體系新模式
廣饒法院認真貫徹落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對訴訟服務中心功能進行集約化整合,全方位提升司法服務水平。2020年新收案件10784件,審結10850件,結案率96%,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一審服判息訴率93%,在全省基層法院中位居第五,平均辦案周期、簡易程序適用率等主要指標在全省基層法院中位居前列。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全國法院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示范法院”,被省法院確定為“全省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示范法院”,“分調裁”機制改革入選山東省法治事件。
將訴調對接、司法鑒定、登記立案、財產保全、文書送達、調解速裁、信訪接待、12368服務熱線等訴訟功能全面優化整合到訴訟服務中心,簡化流轉環節,讓當事人“少跑腿”。合理配置訴訟服務中心調解區,做到糾紛分流、訴前調解、司法確認、簡案速裁“一站式”完成。
在服務大廳設立訴訟引導和輔導區,集中開展訴訟引導、調裁分流和繁簡分流。開發智能導訴、風險評估、典型案例推送等系統,引導當事人對案件結果建立合理預期,正確選擇合適的解紛渠道。
新建智能云柜材料收轉系統,實現法官與當事人間訴訟材料雙向自助收轉。設置自助立案、網上立案、跨域立案平臺,安排專人輔導網上立案,網上立案率達到100%。與縣工會、婦聯、司法局、網格化管理中心構建聯合機制,對做好訴調對接、共同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進行積極探索。在全縣8個鎮街設立8處法官工作站、81處法官聯絡點。在縣調解中心設立行政爭議審前和解中心,加強與行政機關的協作配合,快速化解行政糾紛,該中心自2019年6月份成立以來,成功化解行政爭議24件,得到省市法院領導的批示肯定。新聘特邀調解員30名、行政爭議和解員7名。將人民調解員嵌入交通事故案件審判團隊,專職調解交通事故糾紛??h公證處4名公證員入駐訴訟服務中心,開展公證調解、公證送達等司法輔助業務。2020年,訴前分流案件2348件,其中調解成功1482件,占分流案件的63.3%。
案例9
龍口市人民法院: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改革 探索卓越司法建設新模式
2019年以來,龍口法院積極推進以“流程再造、節點控制、分兵把口、量化考核”為基本原則,以全面質量、全員參與、全過程管理、全方位控制、多樣化方式“四全一多”為主要特征的全面質量管理新模式。新模式運行兩年以來,整體工作持續向好。2020年收案13209件,同比下降5.2%,降幅居全省第15名,系8年來首次下降;案件平均辦案用時年均下降20多天;未結案件767件,年均下降44%,員額法官人均存案僅16件,系歷年新低,“案多人少”問題有效緩解,干警作風、案件質效、社會評價明顯好轉。
以優化機制、規范管理、提高質效、強化監督為著力點,全面梳理審判執行信訪等各項工作流程,以靜默管理實現全程監控。再造審判工作流程。將分調裁審機制與全流程網上辦案模式有機結合,整合人民調解、行業調解等多元解紛資源,年分流案件5730件,調解結案1467件,速裁團隊年均結案2258件,占審判結案總數的27%,平均辦案周期僅為15.7天。推行電子簽章、卷宗自動生成等,充分利用中間庫作用,打造無紙化辦案流程,全年網上送達33218次,閱卷、文書撰寫均在網上進行。再造執行工作流程。按照執行實施權、執行裁決權、執行監督權分離原則,設立執行和解、速執、實施、集約查控、督管、終本和財產處置團隊,對執行活動節點設限,卡實標準、全程監督。再造信訪工作流程。依托信訪案件辦理流程,針對信訪方式、案件類型導入對應工作流程,明確每個流程工作標準,案件處理進展全程留痕,確保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將工作標準固化到流程節點上,以統一的工作標準實現規范化管理。根據不同節點所處環節及職能定位,將管理規定區分為兩個級別,一級管理規定是對節點工作的基本要求,突出原則性和指導性,以更好地實現管理簡潔化要求。二級管理規定是針對工作中出現的更為復雜的問題,進行細化和擴展,以確保管理的精準性和可操作性。堅持“五位一體”。將每個工作流程中涉及實體、程序、效率、效果、行為的工作要求,作為開展監督管理的重點和檢驗工作合格與否的標準,確保重點突出、簡潔明快、操作性強、體系嚴密的全方位控制。搭建“三個系列”。制定工作流程操作手冊,針對流程再造中的各大流程,重新設計管理規章制度,實現管理與核心業務工作的緊密結合。
明確負有內部考核監督職能的審管辦、政治部、綜合辦公室等部門職責,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橫到邊、豎到底、無縫隙”的自我監督體系。審管辦負責績效考核測算、裁判文書質量評查、審判態勢分析、發改案件評查、新聞宣傳把控;政治部職牽頭做好院務督察,負責廉政情況評查,從交辦案件、發改案件和違紀行為投訴中發現線索,跟蹤查處。綜合辦公室負責案件歸檔、案款發放等監督管理以及監控各類流程的信息實時運轉情況。立案庭負責信訪流程及工作情況的監督和通報,對每個團隊信訪情況進行翔實匯總,對不同性質的信訪及其處理結果設計不同的權重,每月進行通報。
鼓勵干警根據自身能力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團隊或部門,以崗位選擇、團隊組建的充分放權奠定考核基石。堅持全面考核、全程考核。將案件審理的效率、質量、效果等指標全部納入考核;對審判執行辦案流程重新梳理,以考核標準的精細明晰卡定考核標尺。堅持分類考核、捆綁考核。按照司法責任制的要求,對不同類別人員進行分類考核,捆綁考核讓干警從維護團隊利益的角度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激發團隊向心力和凝聚力。堅持領導帶頭、全員參與。成立由分管院領導輪流擔任值周組長的院務督查小組,對履行職責、遵章守紀等情況開展實地檢查;引入綜合部門負責人述職制度,每月隨機抽取審判團隊成員組成業績考評小組,集中聽取述職,保證評價的公正、客觀。堅持及時兌現、全面兌現。將績效考核年考改為月考、季考,把考核結果運用到員額進退、職級晉升、考勤管理、榮譽表彰、培訓學習各個方面,讓優秀干警經濟上得實惠,政治上有地位。
案例10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發揮審判職能 服務綠色發展
濟南法院深入踐行“兩山”理念,通過推進專門機構建設、抓好環境資源審判工作、開展環境公益訴訟、試點環境資源審判機制改革、積極開展環保法治宣傳等措施,大力推進環境資源審判機制改革,為生態濟南建設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濟南中院依法受理的“南部山區東泉瀘村山體損毀案”,全網閱讀量超過1.1億人次,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集中力量打造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團隊,中院和各基層法院設立環境環境資源審判庭或者審判團隊,實現環境資源專業化審判全覆蓋。在重點生態區域實施環境資源類案件巡回審判,實行就地受理、駐地審判,使巡回審判真正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利器。全面貫徹落實市委關于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決議,加強黃河流域司法保護,濟南中院、天橋法院、歷城法院相繼設立“環境資源黃河巡回法庭”,基本實現了濟南轄區黃河流域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全覆蓋。
堅持最嚴法治觀,依法嚴懲污染環境、非法采礦及破壞性開采、盜伐濫伐林木等犯罪行為,有力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實行環境資源類案件“執行回訪”機制,及時跟進了解被執行人責任落實情況,調查環境損害事實是否消除或減輕、生態修復措施是否啟動,避免違法行為再次發生。
濟南法院深入研究環境公益訴訟的審理程序和裁判規則,著力解決公益訴訟受理條件、證據制度、責任方式、訴訟費用負擔等問題,實現快立、快審、快執、快結;實行公益訴訟“3+4”(3名審判員,4名人民陪審員)合議庭模式,尊重群眾觀點,努力實現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成立“全市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機制試點改革推進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組織保障;根據自然資源分布情況,將濟南轄區劃分為六個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積極推動轄區法院與當地相關部門之間協調聯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共享違法案件查處、審判信息;建立“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案件執行模式。對于無法原地修復被破壞的資源環境的,責令責任主體交納生態補償金,在基地內進行異地“補植復綠”,替代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對于能夠原地修復被破壞的資源環境的,責令責任主體原地種植樹木、增殖放流,以勞代罰,恢復生態原狀。
結合濟南泉文化特色,融合泉水元素,設計了濟南環境資源審判logo標識,形成獨具特色的環境資源審判品牌形象。二是深化公眾參與力度,向社會開放黃河巡回法庭等審判場所,宣講環保法律知識,營造自覺保護黃河、愛護家園的濃厚氛圍。三是充分發揮融媒體新聞宣傳中心作用,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服務省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重點工作開展宣傳報道,組織開展“世界環境日”系列宣傳活動,定期召開環境資源審判新聞通報會,發布典型案例,努力讓尊重法律、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