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1-02-25 18:20:02
編者按:
2021年全國兩會即將開幕,又是一場共赴新春的“約會”。建言察實情,履職在路上。過去一年,住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心系百姓群眾,積極擔當履職,交出亮眼履職答卷。即日起,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齊魯網、閃電新聞客戶端推出“蹲點看履職”融媒體報道專欄,以記者蹲點采訪的形式,走近住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傾聽他們的履職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25日訊 40多年前,劉慶民為鄉親們許下諾言,24小時上門出診,先治病,后付錢。今年,劉慶民又許下了新諾言,并為之行動著。2月22日,閃電新聞記者再次見到劉慶民時,不是在坐診,而是在村里東北角的工地上,由他牽頭建設的“幸福大院”主體已經完工。“今年,我的夢想是幸福大院建成啟用,讓周圍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生病時在這里集中接受免費治療,免費就餐。”談起幸福大院的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劉慶民充滿了期待和信心。
從醫40余年,24小時隨時出診是他的承諾
從1979年到現在,劉慶民已經在村里行醫40多年了,40多年前,劉慶民還是一名鄉村教師。那時,看病都得去幾十里外的縣城,有個孕產婦難產,她的家人夜里用擔架抬著去醫院,結果因為大出血在半路上人就去世了,這件事對劉慶民的觸動很大,從那之后劉慶民決心改行學醫,治病救人。
40多年來,他對病人有求必應,為了方便群眾他總是親自上門給人治病,騎壞了6輛自行車、7輛摩托車。他常年看病從不提錢,40多年下來,光欠條就2000多張。1979年,他在泗水縣隈泉村開辦了第一家診所,并立下誓言,24小時隨時出診。提及他的醫術和為人,周圍的鄉親們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
疫情防控里的“村醫”力量
從大年初一到現在,鄉村醫生劉慶民一天都沒有空閑過。“我在村里行醫40多年,受疫情影響遇到的挑戰也不小。”劉慶民感嘆。
劉慶民是山東濟寧市泗水縣苗館鎮隈泉莊村的鄉村醫生,也是全國人大代表。40多年來,本村及周邊村民的大病小病,常常“仰仗”他。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偏遠山區醫療衛生條件有限,駐扎于此的鄉村醫生在疫情防控中要承擔更多。
除了日常接診,劉慶民還要穿梭于鎮上的各個檢查卡口和重點場所,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指導體溫測量、環境消殺等工作,盡自己所能為當地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聚焦鄉村醫療建設,完善鄉村醫生培養制度
劉慶民坦言,當前鄉村醫療薄弱點依然存在,特別是在與他所處的偏遠山區相似的環境中,醫療力量嚴重不足。他曾赴濱州、菏澤、棗莊等地進行實地調研,了解鄉村醫生制度構建及培養的建設性舉措,劉慶民還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繼續呼吁并提出建議。
目前我國醫療從業人員已過千萬,鄉村醫生已達百萬之眾,鄉村醫生占全國醫療的10%,鄉村醫生收入較低,年輕人才流失嚴重,留守崗位的醫生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2015年國家推行實施訂單定向培養,要全面鋪開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整體上看,鄉村醫生面臨著一個青黃不接的境地。尤其是目前部分地區實行鄉村醫生退出機制一刀切:即鄉村醫生到60歲后,辦理退休手續,收回鄉村醫生執業醫師證。既加劇了“鄉醫荒”的局面,又造成了鄉醫退休后無事可干的尷尬局面。
劉慶民告訴記者,鄉村醫生是一群極為特殊的農民群體,處于“半農半醫”的狀態。特別是大齡鄉村醫生收回執業醫師證書后,這部分鄉醫的生活狀態令人堪憂,他們務農不專業,打工年齡又偏大,除了看病也不會干別的,基本斷絕了經濟收入。
“很多鄉村醫生為老百姓服務了一輩子,但待遇始終跟不上。”劉慶民說,今年兩會上,他將繼續呼吁解決鄉村醫生的編制問題,提高收入和補貼的額度,建立相對完善的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讓基層醫務工作者能夠安心在村里駐扎。
圖為劉慶民之子劉壯壯在入戶行醫的路上。
除此之外,他也將建議探索更加合理的鄉村醫生培養模式,為鄉村醫生群體不斷輸送新鮮血液。“鄉村醫生隊伍中,很大一部分都已經是‘60后’,將慢慢退出一線,需要年輕人補充進來。”劉慶民說。經過進一步調研后,劉慶民完善了鄉村醫生本土化培養機制的建議。
而劉慶民口中的“本土化”,首先在自己身上實現了。在隈泉莊村,除了劉慶民,還有一位30多歲的醫生,正是劉慶民的兒子劉壯壯。自從劉慶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很多時候都是劉壯壯一人在衛生室值守、出診,他的表現讓父親倍感欣慰。
如今,劉壯壯已慢慢接過父親手中的鄉村醫生大旗,也立志在鄉村服務下去。
閃電新聞記者 白少光 賈鑫 濟寧臺 蔡坷坷 泗水臺 張明臣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