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10-25 15:26:10
齊魯網德州10月25日訊(記者 王佳亮 禹城臺 劉伯冉 呂秀華)德州市科協派駐禹城市莒鎮董屯村第一書記李桂發,因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績顯著,今年三月份,被村民留住繼續擔任第一書記”的事跡在當地一度傳為美談。如今半年過去了,這位第一書記在第二任期里又帶領著村民在做哪些事情,一起來看看。
李桂發1974年出生,1991年入黨,2014年底從部隊轉業到德州市科協,現任禹城市莒鎮鄉董屯村掛職第一書記。這幾天,他正和村民們一起,忙著對村里新建成的首批30個蔬菜大棚進行棚體收尾和棚內整理,再有一個星期的時間,這批大棚將全部種植上西紅柿。
李桂發掛職的董屯村是南部鄉鎮的偏遠村莊,這次搞大棚種植,在村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為此從2017年初開始,李桂發幾乎跑遍了省內所有的蔬菜種植區考察學習。
李桂發說:“這幾個棚起著示范引領作用,不但是種植戶對大棚抱有很大希望,其他沒有種棚的卻想要種的群眾也對這里有著很高的期望值,所以我干這項工作壓力在這里,忙點、累點倒是無所謂。”
為了讓不懂技術的村民放心種植,李桂發成立了合作社,從大棚棚體建設到蔬菜的種管銷,免費實行一條龍服務。一直在外跑運輸的村民梁玉華,賣掉自己的兩輛6輪車,第一個報名,認籌了4個大棚,目前,30個大棚已全部認籌到戶。
梁玉華說:“感覺李書記是位給老百姓干實事的人,我一看有這么好的政策,就積極報了名,鐵了心跟李書記干事兒。”
為了帶領董屯這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脫貧致富,李桂發從2016年駐村以來,就一直吃住在村里,不但幫村里建起村級活動場所、硬化了道路,他還發揮科協的職能優勢,成立了農業種植協會,帶領村民種植馬鈴薯、花生、大豆等經濟作物,同時協調10多萬元資金用于扶貧,在村里建起了面粉加工廠和榨油廠,一年就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4萬元,實現零的突破,全村23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莒鎮鄉董屯村殘疾人劉福祿介紹說,多虧了李書記和程書記,給村里上了扶貧項目,在這里干活,每個月收入1500塊錢。
2017年年初,李桂發又探索出“村社融合、合股經營”托管農民土地的新模式,通過鎮村合作,規劃建設了600畝地的種植園區。可是眼看著首批30個大棚建設開了工,李桂發一年的掛職期卻到期了,2017年4月,全村上演了挽留掛職書記的感人一幕。
禹城市莒鎮鄉董屯村黨支部書記程發軍:“一說李書記要走,社員們紛紛都到辦公室,大家跟我說李書記不能走,他給董屯帶來了極大的好處,董屯的變化很大。這樣的共產黨員不能讓他走,再留一年。社員們都紛紛落下了眼淚。”
李桂發說:“董屯村才剛剛踏上‘征程’,還沒有見到‘碩果’,我也不甘心。群眾和鎮黨委也愿意讓我多干一年,我就多留一任期。”
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厚望,李桂發不但在村里建起了大棚,還為村莊規劃出“三步走”的戰略,即,首先通過流轉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然后通過上加工廠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最后通過建設王克寇英雄故地,打造以紅色基地為依托的田園旅游區,最終實現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李桂發說:“之后又建了一個葡萄園和草莓采摘園,能實現采摘、游玩于一體,并且還有紅色旅游項目,逐漸打造田園綜合體,這是發展的目標。”
不光帶領董屯村致富,李桂發還在農業種植協會成立了黨支部,將周邊幾個村的村支部書記吸納為支部成員,加強黨支部凝聚力,帶領周邊村共同致富。如今,如何幫助村莊致富,李桂發已經探索出一套自己獨特的思路。
李桂發說:“村莊致富出路就在村社融合上,重點放在農產品深加工,增長點放在電子商務和休閑農業,亮點就在創業創新上。”
每天奔波在30個蔬菜大棚之間,幫著種植戶貸款、采購先進設備、邀請專家授課、協調水電等事宜,李桂發一忙起來就是半個多月不回家。但是看著大棚戶火熱的干勁和致富的迫切心情,這位第一書記在第二任期上干的更加有激情。
李桂發說:“作為第一書記,真蹲實住,就能接地氣;真抓實干,就能和群眾打成一片;真心真意,就能提高黨在群眾中的威信,這樣做,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就能夠實現。”
記者手記:李桂發書記一直憧憬農村未來發展的“六變”,即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空氣變人氣,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商品。在此,我們真心希望李書記能夠帶領更多群眾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也希望他所盼望的農村“六變”愿望能夠早日實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