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1-27 21:00:01
齊魯網濟南1月27日訊(記者 馬銳 實習記者楊麗)“質本潔來還潔去”,“落紅成泥愛猶深”,醫者宋惠民的同仁們這樣形容他。他是山東省心外科專業最重要的奠基人、創始人之一。2018年1月24日,他重病救治無效,生命之火長熄,享年86歲。他留給世人這樣一封信:將我的器官、組織、和細胞捐獻給他人,將我的軀體捐獻給醫學事業。
宋惠民是我國知名心外科專家,山東省心外科專業重要的奠基人、創始人之一,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臨床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魯醫院院終身教授、原心外科主任。1955年山東醫學院醫療系本科畢業后,宋惠民開始了他的醫學事業之路。往后60余年的醫學教學臨床工作中,他成功治療了多種復雜心血管疾病,為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心血管外科學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9年他率先進行了省內首例低溫心內直視手術,1960年完成省內首例斷肢再植、體外循環、深低溫、半身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成功;70年代率先非X線下心內起搏器安置成功,并開展人工瓣膜制作及臨床應用成功;80年代率先開展冠脈造影及搭橋手術并完成“七五攻關”項目;1999年主持完成山東省內第一例心臟移植。宋惠民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極高的專業學術水平,獲得山東省科研成果15項,多年來共培養碩、博士生23名,培養的研究生在全國各地醫院已成為學術和臨床骨干。
“人總是要死的,這是自然規律,最后都要回歸大自然。”宋惠民在他最后的一封信里這樣坦然地寫道:“無論何種原因致死亡,將我身上的任何器官、組織、細胞捐獻給他人;無論何種原因致死,將我的軀體捐獻給醫學事業。”
宋惠民生前把這封信命名為“對我軀體的處理”,對他的家人來說,這顯得有些直白和殘忍。而這份遺書的源頭,還要追溯到二十五年前。“關于遺體捐獻,我爸1993年就有這么一個卡。”宋惠民的兒子宋勇手里握著的,是一張名片大小的卡片,上面有一個非常顯眼的紅手印,手印下是宋惠民本人的簽名,而手印上方,正是前面的“捐獻誓言”。這個紅色的指紋到現在依舊顏色鮮艷,這張捐獻卡也保存得很好,它們見證了宋惠民捐獻諾言的開端。
但在最開始,親人們并不能接受宋惠民這個“殘酷”的決定。宋惠民的妻子覺得遺體捐獻無異于將人千刀萬剮,可宋惠民覺得這是自己義不容辭的事。怕家人不同意,他把捐獻卡給妻子、兒子和女兒發了個遍,并叮囑只要其中一人持證,就可以辦理捐獻。
07年大病一場,但又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于是宋惠民又一次補充了“對我軀體的處理”這封信。
“要求盡量把我軀體的任何部分能利用的充分、統統地利用了;如萬一用不著或遺留部分“廢品”,將其化為灰塵,撒到哺育過我的長江和黃河里去,如有不便就埋于某大樹之下,所形成的氣體完全溶化在大自然之中,此后再也不留任何痕跡,更無任何遺憾,然而于無形我還在祖國的懷抱。這是我的夙愿也是我個人對自己最大的權利,不過只能請求我的組織和我的后代完成了。 ”
器官與遺體捐獻,原來已是宋惠民20多年的夙愿。而這其中不僅飽含著他作為醫者的大愛與仁心,更淋漓盡致地體現著他對于醫學事業的赤誠、熱愛與執著。而相比他自己的個人遺體捐獻,宋惠民更大的夙愿或許在于:更多的人加入器官與遺體捐獻的隊伍中去、更多的青年醫者投入到他畢生所熱愛的醫學事業中去,將大醫精誠的精神繼承下去,不斷發揚光大。
也許他的愿景終將實現。宋惠民的一位學生,正是齊魯醫院的心外科的一位主任。他說,不僅有骨干醫生受到宋老的影響決定捐獻,一些年輕學生也已經簽下了捐獻書。
宋惠民過世后,他的家人與醫院的專家經過商討,決定對他的病癥進行病理解剖。而解剖中專家們發現了一些以前從沒獲得過的東西。這些新的發現,將有力推動相關病癥治療技術的進步。大醫精誠,宋惠民用他的一生踐行了這份志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