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2-22 10:12:12
齊魯網12月22日訊 7月,一篇題為《書記的一記耳光》——聚焦為改革自扇耳光的原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的文章,讓這位如今早已退休的老人在網上火了。
40年前,作為敢為人先的改革先鋒,周振興為何當眾自扇耳光,這背后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8月,我們在青島一處幽靜的庭院里,見到了步入耄耋之年的周振興老先生。雖然已經是92歲高齡,但談及過往,老先生依舊神采奕奕,聲音較于往常,更是抬高了幾分,彷佛那一場春雷般的改革就在眼前。
周振興接受閃電新聞記者采訪
咽不下的菜團子
“白天喝稀湯,晚上光尿床,不怨爹,不怨娘,就怨地里不打糧…”談起當年剛剛調到菏澤的場景,周振興引用了當時民間的順口溜向我們描述了當時農民生活的狀況。
1958年,中國農村實行公社化體制,土地收歸集體,“吃大鍋飯”的時代就此開始。“大鍋飯”嚴重挫傷了農民勞作的積極性,從那之后的二十年間,農業沒有翻過來,一直到1978年。
1977年9月周振興剛開始主持菏澤地委工作,便開始了下鄉考察,來到了東明縣一位叫張殿興的農民家里。
張殿興向記者講述當年周振興走訪時的情景
“土坯堂屋只剩中間一間,屋里只有一個大地鋪。”這是周振興走進張殿興家的第一印象。
“當時在張殿興家,我問他吃什么飯,并走向他的廚房。老兩口攔著我,不愿意讓我進去。我從籃子里拿出高粱殼做的菜團子,掰開咬了一口,又苦又澀,咽不下去。”講到這里周振興有些哽咽,“張殿興的妻子急急忙忙說:俺不苦,就是現在地里不收啥。俺感謝共產黨,沒有共產黨,俺活不到今天。當時我就受到刺激了,我的淚當時就止不住流下來了。”
當天晚上周振興和縣里的同志研究到半夜一點多,決定把小井村和周圍的幾個貧困村成立新的工作組,從縣里抽調干部去加強領導。之后,周振興做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決策:把全縣的鹽堿地分給農民。此舉開啟了山東土地改革的閘門,從此山東農村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憤懣的“一記耳光”
提及媒體報道中的“一記耳光”,周振興告訴記者,“當時這樣的事情很多,打一巴掌也是情不自禁。這個事沒有什么可說的,作為領導干部工作沒做好,自責是應該的。”
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仲春時節,周振興去曹縣看望一位曾經為革命做出很大貢獻的重病老人伊巧云。在伊巧云家中,當他詢問老人有什么要求時,伊巧云猶豫了一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
伊巧云的回答讓他十分痛心。
“生重病的老人,在我們的領導下,竟吃不上半碗肉。同志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我們這些大小書記的臉還叫臉嗎?”回到縣里開會時,周振興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憤懣,不禁揚手扇了自己一耳光,在場的同志無不動容,陷入愧疚和自責之中。
“當時,想吃豬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振興表示伊巧云老人的要求更加堅定了他改革的決心。
堅持來的“兩把刀”
在1977年秋天,周振興在曹縣調研時,遇到了三四個老太太,就問道,“群眾對政府有什么要求啊?”
其中有一位老太太說,“啥要求,快死的人了,還不知道能不能吃上口豬肉呢!”交談間,兩頭在場里亂跑的老母豬,讓周振興陷入深思,“明明養著豬,為什么不能讓老百姓吃上豬肉呢?”
后來,為了解決群眾的吃肉問題,周振興就提出來“兩把刀”政策--“‘一把刀’留給公社屠宰站,按照規定殺豬;‘另一把刀’給自己養豬的農民,經過市管所批準之后,他們殺的豬,可以上市。”這“兩把刀”一經推出,整個市場大變樣,“農民吃上豬肉高興的不得了,但到了省里就不行了,通不過。”周振興提出的“兩把刀”,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省里會議上,周振興和許多同志就此事爭得不可開交。迫于周振興的堅持和執拗,最后省里領導只好默許了,“后來過了一段時間,證實‘兩把刀’是行得通的,報紙頭版也刊登了。”
推不動的“菏澤八條”
三個月的農村走訪,農民在公社化體制下的貧苦生活,深深刺痛了周振興的心。回到市委的周振興終于坐不住了,在1978年大年初三就召開菏澤地委常委擴大會議。會后整理出八條會議紀要,簡稱“菏澤八條”。“菏澤八條”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架空了生產隊,包產到組。而從包產到組到包產到戶,只有一步之遙。
“八條我記不很全了。還記得是農村開‘四放’,開放集市貿易,允許走向船戶,允許社員飼養大牲畜…”回想起當時的會議紀要,周振興喜中有憂,“頭一次開會反應不大,第二次又開會,有點反應,但是也不大。干部怕跟著你犯錯誤,推不動。”
眼看自己改革推行受阻,周振興內心十分焦急。1979年2月周振興再次召開三級干部會議,并發表了8小時的講話,“如果叫我當地委書記,我就讓老百姓吃飽飯,不然地委書記我寧可不干!”回憶起當年在三級干部會議上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話,周振興眼睛濕潤了。
“當時改革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干部害怕犯錯,都不敢響應,”為了給縣委書記們吃顆定心丸,周振興特意對他們講,“請你們把筆記本拿出來,把我這段話記下來。不要怕,如果這件事情我們搞錯了,上級追查下來,我周振興一個人承擔責任。如果有人告狀告到北京打官司,我陪著去。”
會議結束后,周振興要求把講話錄音在各個公社廣播上進行了播放。盡管當時已是春寒料峭,但農民在第一次聽菏澤地委書記如此振奮人心的講話時,還是備受鼓舞。
頂住的“非議和阻力”
盡管土地改革得以開展,但在周邊地區還是引起了巨大非議,不少兄弟市的同志更是以“刮妖風”來挖苦諷刺。相較于這些諷刺,一篇央媒的報道,猶如一道晴天霹靂,讓周振興睡不著覺。
3月1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了一條讀者來信,并配發了編者按,反對搞分田包干。這篇稿子的發表,讓周振興壓力陡增,為此,他還專門找了一些同志談過,但最終還是果斷作出了決定:頂住!
實踐證明,對土地改革超乎常人的堅定,得到了回報,菏澤在第一年就迎來了豐收。1981年,菏澤一舉由糧食凈調入地區變成了凈調出地區。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占山東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菏澤,提供了全省六分之一的商品糧,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登上歷史前臺的小井村
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土地改革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40年前小井村的改革成為菏澤乃至華北地區邁出的土地改革第一步。如今的農村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我們已看不到菏澤當年的破瓦舊屋,但是那些以土地改革為基石成長起來的城市高樓和現代化產業,都留下了大包干的時代印記。
現今,菏澤的農村土地又開始了集中管理、科學種植的新型土地改革,在某一個歷史節點上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生產方式,這就是改革的意義所在。
閃電新聞記者 張曉博 劉暢 穆廣輝 董平生 劉銀春 成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