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10-01 21:43:10
齊魯網濟南10月1日訊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出不同的職業,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時代的進步,有的職業歷久彌新,有的職業日新月異。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不變的是社會需求,更是奉獻精神。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齊魯網·閃電新聞推出系列報道《執?業》,聽不同崗位上的普通人講述時代發展。
執業·教育篇
一家三代 十三位教師
濟南“教師之家”見證教育發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新中國成立70年間,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從未停歇,落到這三尺講臺上,便是教師的一份責任。
在濟南市高新區鳳凰路學校任教的殷瑾瑾老師,一家三代有13位教師,從上世紀50年代起陸續投入教育事業,他們使用的教學工具,從粉筆黑板到觸屏投影,也見證著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殷瑾瑾一家3代人13位教師合影)
50年代:一根粉筆一塊黑板
殷瑾瑾的外公張睦強是1932年生人,中專畢業后就去了現陽谷縣一所小學當老師:“那時候老師學歷普遍不高,有的連初中沒畢業就當老師。”
那個年代,全國人口5.4億人,文盲率高達80%,小學實際入學率不足20%。而高校在校生只有11.7萬,畢業生2.1萬,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因此當時的學校是采用“包班制”,一位老師要負責班里幾乎所有學科的教學任務:“我們班的體育、音樂、美術都是我教。” 張睦強告訴記者。
那時教師緊缺,教學硬件更是匱乏,能有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就已經算是條件優越,教室里沒有椅子,學生們只能自帶板凳,課桌簡陋,張睦強就帶領年齡普遍偏大的學生們一起燒榆樹葉,熬成漿后厚厚地糊在桌面上,既美觀又能保證桌子不涼。
“現在的條件能變成這樣可以說是天翻地覆,我們那時候都沒想到現在的教育資源能這么豐富。” 張睦強憶往昔不禁動容,面對殷瑾瑾和表姐等孫輩,更是諄諄教誨:“你們現在就要全心全意在教育上,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你應有的貢獻。”
(殷瑾瑾和表姐妹,五朵金花都是教師)
80年代:手刻印版印制教輔材料
殷瑾瑾的父親殷會芳1982年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就成為了一名小學教師,彼時的學校里還實行著“包班制”,殷會芳就在班級里擔任起語文和數學老師的職務。“后來去大學進修之后,我就去初中承擔生物學科的教學任務。” 這一教,就是到現在。
作為一名生物老師,殷會芳對教學工具的變遷與發展有更多感慨。生物學需要畫很多圖例,殷會芳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布置作業、出試卷,都得靠他們自己:“最早用手刻的鋼板和蠟紙刻印版,然后刻了就自己和油墨推著印刷,學生一寫全是黑的油墨。而現在有了速印機和掃描機,我們真是從一窮二白的教學環境,走到現在高科技的教學手段。”
雖然高科技的教學手段為殷會芳的教學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殷會芳也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千禧年后,電腦等工具開始運用到教學里,我們面臨著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要學習使用這些工具。當時還算是年輕,所以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就適應了。”
(殷瑾瑾三舅媽和學生合影)
新的時代:觸屏投影 平板電腦的輔助教學
2005年殷瑾瑾參加工作的時候,計算機、互聯網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了,計算機備課也漸漸成為老師們的日常操作:“我們學校要求教齡短的年輕教師手寫教案,這樣能夠幫助他們盡快熟悉教學,但是教齡在6年以上的教師,就沒有硬性要求了。”
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殷瑾瑾的教案早就變成了電子版,原本承載了全部教學內容的課本,也漸漸成為幻燈片的配角。而現在,平板電腦、網絡教學平臺,更是一步步登上教學舞臺。
“現在這些新的教學工具,對于我們查找教學資料大有裨益,這也有利于我們在課堂上幫助孩子們開拓視野。不過現在手機和網絡這么方便,孩子們知道的也多了,這也增加了我們的教學難度。”殷瑾瑾坦言,現如今即便是對孩子們進行說服教育,也要看他們看的綜藝,追他們追的明星,這樣才能切中要害,幫助孩子們建立健康的三觀。
2009年,殷瑾瑾帶的第一批小學生畢業了,有一位學生從那之后的每一年,都會通過各種形式給殷瑾瑾發來節日祝福,而這也給了殷瑾瑾前行的動力:“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原來看到外公的學生們每逢節日都會致以祝福,現在我也收到了這樣的祝福,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家風,我一定會把我們家的教育事業傳承下去。”
閃電新聞記者 曹寧 郎昆 濟南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