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9日訊 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位于濰坊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至1945年,日軍在此設立“敵國人員生活所”,最多時關押在華歐美僑民1500多人,一度成為中國境內最大的“集中營”。走進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一座座矗立百年的老建筑,歲月磨平了磚石的棱角,卻抹不平那些傷痛的回憶。
在這座如今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所在地,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比利時、古巴、希臘、伊朗等2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西方僑民作為囚徒被日本法西斯關押了長達三年之久。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一群孩子,站在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僑民雕塑前,大聲朗誦著《少年中國說》,是的,我們的少年越來越強,但是,歷史帶給我們的傷痛,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要銘記歷史,奮發圖強,讓我們的中國越來越強大。
一張鐵床
沉甸甸的感激之情
樂道院·濰縣集中營真實記錄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暴行,與遺存在世界各地法西斯集中營一樣,都是人類傷痛的記憶。在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里,展示著一張鐵床,這張看似普通的鐵床,卻承載著不一樣的意義。
原來,當時集中營里傳出消息,孩子們缺乏營養急需雞蛋,有一位叫韓緒庭的年輕人當即行動起來,東拼西湊淘換了10斤雞蛋和2.5斤白糖,冒著生命危險送進了集中營,僑民們無以回報,將自己僅有的鐵床送給了韓緒庭。
樂道院維縣集中營博物館宣教科科員王曉璇告訴閃電新聞記者:“這也是他們在生命都難以保全的情境下,所能拿出的唯一可以表達情感的東西,這張鐵床也代表了僑民們對濰縣百姓一種沉甸甸的感激之情。”
樂道院
讓濰縣青年得以“睜眼看世界”
其實,樂道院在當時為維縣的教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時膠濟鐵路通車之后,美國長老會和英國浸禮會將登州文會館和青州廣德書院,這兩所學校取校名第一個字,合并為廣文大學,校址就建立在樂道院內。這所大學所教授的科目有圣經、左傳、禮記、包括算術、博物、動植物化學等,教授的這些科目都是中西合璧的,而且師資力量和配備在全國都是一流的,校制又是仿照的美國哈佛大學,所以這所學校也被稱為東方哈佛。
王曉璇介紹,樂道院創辦了很多的新式學堂用來吸引民眾,隨著學校陸續發展,在1931年合并為廣文中學,在2006年又成為濰坊廣文中學,這座學校的前身就是起源于樂道院,當時濰縣的學生就是學習、接觸、吸收了這些先進的知識才得以睜眼看世界,他們也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僑民再聚首
表達感激之情
2015年,曾經被困在樂道院維縣集中營的僑民重聚樂道院,與當地百姓熱切交談,作為主辦方,博物館也特意準備了一面手模墻,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 讓僑民們留下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加拿大僑民安吉拉·考克斯·艾略特1943年出生在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她表示,能出生在這里,是她畢生的驕傲。英國僑民克里斯汀·塔爾博特·薩克頓也是濰縣集中營難友,她發自內心的感謝了中國政府為他們所做的一切。
“雖然現在硝煙散去,和平安寧,但是曾經發生在這里所有的苦難,我們不能忘記,發生在這里所有的犧牲,我們也不敢忘記。其實樂道院所承載的歷史,并不是中國人自己的,而是那個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人向同樣需要幫助的民族伸出援手的一段歷史,今年正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通過這個展覽,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知道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反思這段歷史,所以說樂道院維縣集中營博物館就是要像熱愛和平的國際友人,共創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王曉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