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5日訊 在菏澤東明,有一位農民畫家用手中的鉛筆畫出了當地的黨史和黃河灘區遷建史,并把自己創作的80多幅畫展示給群眾,讓人們牢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932年5月,共產黨員郭儀庵在高莊東南楊樹林里宣布中共壽圣寺高小支部成立。在這個時候長垣縣第一個黨支部正式成立了。當時成立以后,又發展了段廣花、李振興等很多黨員。”
在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展覽館,展示著80多幅描述黨史、黃河灘區遷建史的畫,72歲的村民毛吉志正在給村民們講述每幅畫的內容,這些畫都是他創作的。
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農民畫家毛吉志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之所以創作這些畫,是讓子孫后代去了解這一段歷史,使他們能夠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灘區遷建這么宏偉的工程。
新中國成立前,竹林新村叫竹林村,屬于河南省河東區長垣縣,由于這里位于黃河灘區,地理位置偏僻,敵對勢力較少;再加上群眾工作基礎也比較好,逐漸發展成為中共長垣縣委所在地。
“1939年2月,在竹林城中共長垣縣工作委員會后改為長垣縣縣委,機關就設在劉鐸的家中,這個是最后被日本知道了,日本就從蘭考派了很多兵來把劉鐸的家給燒了,當時這個小桌是在墻角里,沒有被燒掉。”毛吉志表示。
黃河岸邊孕育的革命星火熊熊燃燒,黨帶領人民告別了舊社會,過上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生活。然而,也正是因為地處黃河灘區,竹林村也經常飽受水患困擾。
“這一幅畫我畫的是1975年發大水,當時俺這個竹林村房倒屋塌,俺那一家站在塌房的屋脊上求生。像這在我們灘區以前都不是很稀罕的事,十年就有八年屬于這種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黨就派解放軍來抗洪救災。”毛吉志回顧著那段歷史。
時光不斷推移,黨史一頁一頁翻過。進入新時代后,為了讓灘區居民徹底擺脫洪水災害,山東開啟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相繼建設了28個村臺安置社區,99個舊村臺實現改造提升,60萬灘區群眾陸續實現安居夢。而灘區遷建的第一個試點的地方正是竹林新村。
毛吉志指著一幅畫告訴村民們,這是新村建好以后,家家搬進新村的情景,以前是破爛不堪的泥路,而現在則是平坦的柏油路,可以說新村也不比城市差。
2013年,竹林村的村民從灘區搬進了新的社區—竹林新村。在欣喜之余,從小熱愛畫畫的毛吉志開始了創作,他利用將近兩年的時間查閱黨史、地方志,并走訪各地,和村民交談,最后創作了80多幅畫,掛滿了村子的展覽館,向人們展示著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
“看完之后就覺得我們現在過得很幸福,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讓未來過得更好。”正在上小學的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村民劉京在看了畫后表示。
而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村民劉孝通則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他的曾祖父劉鐸在革命戰爭年代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和犧牲,正是他們的犧牲和貢獻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為后代,他要繼承先輩的遺志,好好學習,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