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2日訊 今天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抓環保 促發展”百個典型案例情況。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抓環保 促發展”100例》共分8章,典型案例100個。這些案例各具特色、各有側重,既包括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堅持生態優先走綠色發展之路、發展環保產業培育新動能、提升審批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群眾幸福感等統籌推進生態環保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進經驗,也包括企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持續加強環保治理、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的先進做法。這些典型案例用事實和數據切實證實了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
發布會上,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葛為硯就遴選出的典型案例作了簡要介紹。
第一章主要內容為:為抓改革創新,激發綠色發展活力。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對進一步強化各級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和政治擔當,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激發綠色發展活力,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共15個案例,主要包括:濟南、青島、濰坊等市堅持改革創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難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建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引領區域低碳綠色發展;濰坊峽山、德州樂陵、日照水庫等創新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推進的長效機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用好公益崗、打好“生態牌”,實現群眾增收、環保增效;聊城、濱州等地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探索構建服務型治污新模式,實施“藍天環保貸”“環保管家”等創新舉措,為企業履行治污責任提供支持等有關方面的做法。
第二章主要內容為:抓生態改善,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山東省堅持走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建設美麗山東,讓優美環境和越來越多的“生態紅利”轉化為營商環境吸引力,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的硬實力,吸引更多高質量項目和資金人才聚集。本章共12個案例,主要包括:各級各部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蒙陰等地在“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東平湖等地聚焦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改善,做活“水”文章,推進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青島靈山灣致力打造全國美麗海灣,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青島等市低碳生活引領城鄉建設新風尚,創新循環發展鏈條,走出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新路子;威海等市將良好生態環境融合文旅資源要素,變生態優勢為綠色發展優勢等方面的做法。
第三章主要內容為:抓環保產業,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生態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已成為山東省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本章共12個案例,主要包括: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科技、生態環境等部門全面加強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推動山東省生態環保產業迅速發展;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堅定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財政、金融等部門強化綠色金融支撐,充分發揮財政金融政策工具激勵撬動作用,為全省環境治理和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支持;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著力構建生態工業鏈網,實現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青島海大生物集團依托區位優勢,發展海洋環保新產業等方面的做法。
第四章主要內容為:抓清潔生產,提升綠色發展質量。清潔生產是企業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能夠推動寶貴的資源環境要素從舊動能當中轉換出來,向發展質量更高、綜合效益更好的項目流動。本章共9個案例,主要包括:各級各部門通過加強法規政策和技術支撐、組織做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制定清潔生產獎補政策等手段,大力推進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煙臺海陽依托海陽核電一期工程,打造全國首個核能“零碳”供暖城市,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貢獻可復制、可推廣的核能供暖“山東方案”;信發集團等企業積極探索廢棄物變成生產資料,破解“放錯位置的資源”技術難題,變廢為寶促增收等方面的做法。
第五章主要內容為:抓審批服務,優化綠色發展環境。生態環境行政審批服務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山東省高度重視并持續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創新建立引領性改革舉措,全方位提升環評審批服務水平,在落實好重大項目服務清單制度、服務企業會商機制基礎上,推出環評審批服務單、打捆審批、環評文件簡化等新舉措,真正為企業減時限、降成本,促項目早落地,持續為企業營造高效優質綠色的發展環境。本章共11個案例,主要包括:各級有關部門加強要素配置,提高生態環境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效率,首發輻射安全許可證電子證照,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要件全國領先;青島即墨區強化“三線一單”引領,助推熱鍍鋅行業轉型升級;創新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零跑腿”高效便捷服務,節省企業辦事成本等方面的做法。
第六章主要內容為:抓企業治污,提高綠色發展效率。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山東省涌現出一大批主動擔起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堅定走節能減排、低碳發展之路,以高標準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企業,為全省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本章共13個案例,主要包括:東明石化、通用東岳等積極探索VOCs治理等先進技術,果斷淘汰工藝落后、能耗較高的生產線,推動企業跨越式發展;華泰集團等加大環境治理投入,將環境治理創新舉措貫穿生產始終,降低污染排放,減少物料損耗,創造出新的經濟效益;華魯集團等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嚴格管理推進節能減排,高端化工板塊企業被評為國家環保績效A級企業,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等方面的做法。
第七章主要內容為:抓問題整治,共享綠色發展成效。山東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著力整治人民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本章共18個案例,主要包括:南四湖開展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水質連續18年持續改善;交通運輸部門實現“船-港-城”全鏈條監管,推動港口綠色發展;馬踏湖流域構建覆蓋城鄉的全域生態水系,被評選為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第1名;威海市通過“無廢城市”建設,帶動商貿流通綠色發展;濟南、臨沂、德州等地積極構建智慧環保監管體系、多領域立體化的綜合防控體系,提高問題整治的科學性、有效性等方面的做法。
第八章主要內容為:抓環境安全,筑牢綠色發展底線。經濟要保持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抓好環境安全,筑牢綠色發展底線。本章共10個案例,主要包括:山東省全面完成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實現對環境質量、污染源風險實時監控與動態跟蹤,提升園區環境安全,保障園區高質量發展;威海華夏城等地通過廢棄礦坑礦山修復治理將荒山禿嶺變成生態優美的風景區,在筑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的同時增加群眾收入;山東魯抗、濟寧海螺等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裝備,解決危廢無害化處置難題,筑牢環境安全防線等方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