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9日訊 今天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系列發布會第三場,介紹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有效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曲阜市作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發源地,積極推動“兩創”融入鄉村文化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曲阜市委書記李麗介紹,曲阜市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的格局。
“近年來,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要求,扎實做好文化引領鄉村振興工作,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做到‘四個融入’,即‘非遺融入鄉村人才振興’‘非遺融入鄉村產業振興’‘非遺融入鄉村文明創建’‘非遺融入鄉村基層治理’,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彰顯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勃勃生機。”李麗介紹。
近年來,曲阜市堅持做好“非遺融入鄉村人才振興”文章。實施傳統手藝振興工程。成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加強與屬地院校的專業合作,大力培養非遺傳承人。曲阜琉璃燒制技藝傳承人王樹寶榮獲2021年度省十大模范非遺傳承人,“孔府品牌”非遺傳承系列榮獲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目前,我市已有《祭孔大典》等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名,省級及以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9個、傳承人27名,形成非遺傳承人梯隊,帶動2000余人從事非遺傳承工作,傳承活力明顯增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儲備。”李麗介紹。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曲阜市堅持做好“非遺融入鄉村產業振興”文章。實施“非遺工坊”建設工程,培育10家濟寧市級、36家曲阜市級非遺工坊。三孔文旅、孔府印閣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名單。孔府楷雕、孔府印閣等“非遺工坊”和電商平臺年產值過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200余個;漢風藝術公司在鄉村義務開展“線編”非遺技藝培訓,形成產品研發、推廣、銷售服務鏈條,帶動周邊就業近萬人,村民日均收入穩定在150元左右。推動把非遺工坊納入“庭院經濟”,開發鄉村特色非遺手工產品,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打造了夫子洞村、魯源新村等非遺特色旅游街區和研學旅游產品,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動了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
曲阜市委書記李麗在發布會上介紹,曲阜堅持做好“非遺融入鄉村文明創建”文章。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非遺展演融入春節禮儀、云端清明、粽享端午等節日活動,讓傳統節日歷久彌新,保護了文化傳統、收住了文化根脈。開展移風易俗文明傳承活動,在傳承保護非遺項目《孔府婚俗》的基礎上,在各鎮村與時俱進推出新中式婚禮展演,倡導以禮化人、成風化俗。尼山論壇期間,展演活動受到中外嘉賓一致肯定,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孔子故里已蔚然成風。
“曲阜還堅持做好‘非遺融入鄉村基層治理’文章。實施‘非遺六進’工程,在村居、社區、學校、機關、企業、重點場所六大領域打造一批66個示范點,將非遺以可觸、可觀、可感、可憶的形式展現出來,形成全環境立德樹人、全天候以文化人的氛圍,形成一批集非遺展演、交流、體驗于一體的‘會客廳’,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鄉村治理。”李麗介紹,曲阜市武家村獲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魯城街道、息陬鎮獲評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部署要求,切實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曲阜力量。”李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