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6日訊 今晚,《問政山東》播出第143期,問政煙臺市。
煙臺是全國最早開展海洋牧場建設的城市之一,全市海洋牧場總面積突破140萬畝,深水智能養殖網箱總量達到18座,數量居全國前列。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海洋牧場建得好,其中卻缺少合適的魚苗。
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是煙臺市百箱計劃實施的主力企業,從2021年試水至今已有7座深遠海智能網箱下海,養殖類別主要以花鱸魚、許氏平鮋也就是黑魚為主。但是目前煙臺本地的大規格魚苗無法滿足公司的養殖需求。
本地魚苗數量不足,所以企業要跑到外地購買魚苗用船運回煙臺。以從日照購買為例,一個網箱至少需要8船魚苗,相比從煙臺本地進貨,成本大大增加。
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科研部經理史春芳告訴記者:“從這個費用上來看,單船成本實際上就要高出去50%。從成本上來講,肯定是從煙臺當地購買魚苗更劃算一些。”
煙臺本地魚苗育種企業有60多家,年總產能8000多萬尾,但大規格魚苗所占比例不大,缺口在200萬尾左右。
既然大規格魚苗有需求,育苗場為什么不多加培育呢?
煙臺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寧告訴記者:“就拿許氏平鮋來說,這種魚比較兇狠。它在大小分化比較大的時候,互殘是比較嚴重的,就是大魚吃小魚。隨著養殖戰線的拉長,我們整體的出苗率會有所下降。”
養殖企業對大規格魚苗有迫切需求,育苗企業卻怕這種魚苗養殖風險大,供需矛盾讓雙方都作難,企業盼望政府有關部門能給予配套政策支持。
但記者從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了解到,目前相關支持配套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地。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海洋科科長孫利東表示:“作為我們部門也好,煙臺市也好,應該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加大對大規格苗種生產魚類的支持和保障力度,這樣使企業更加放心大膽地投入和生產。”
除了政策支持,企業還期望煙臺市政府有關部門能采取措施,提升新品種魚苗的科研能力。
今晚節目現場,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孫華君表態:“今年,我們要完成10處大規格魚類苗種繁育基地的建設。完成后,可以滿足本地企業的養殖需求。另外一方面,投資9.7億元建造科創平臺。目前,我們和中國水產科學院等大的科研院所洽談,盡快引進院士級別的創新團隊,一起開展優勢品種的聯合開發。”
對于片中反映的問題,煙臺市市長鄭德雁表示:“2022年,煙臺市印發《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項目三年行動方案》,第一條就提到要加強海洋苗種供應支撐。種苗是一個卡脖子問題,是我們當前必須解決和突破的一個難點。我們一定要解決種苗問題,全力建設海洋強市,譜寫經略海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