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閃電新聞
2023-11-05 08:00:11
齊魯網(wǎng)·閃電新聞11月5日訊 近日,在聊城市冠縣崇文街道前董固村,一出蛤蟆嗡古裝戲《一言千秋》首次與觀眾見面。該劇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在冠縣收縱橫家景春為徒,并留下那句膾炙人口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故事。
蛤蟆嗡是起源于河北武安的落子劇,1890年前后在冠縣桑阿鎮(zhèn)一帶落地生根,并吸納融合魯西流行的梆子、四平調(diào)、四根弦等地方戲的部分聲腔和當(dāng)?shù)氐姆窖酝琳Z,形成了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劇種。由于該劇種特有的伴奏樂器“二胡頭”演奏起來甕聲甕氣,頗似蛙鳴,因此得名“蛤蟆嗡”。
曾有一段時間,由于經(jīng)濟困難、傳承無人,蛤蟆嗡幾乎瀕臨失傳。如今在冠縣,很多老人只是聽父輩提起過蛤蟆嗡,親耳聽過蛤蟆嗡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2005年,冠縣文化局把蛤蟆嗡列入重點搶救、保護項目,開始了系統(tǒng)挖掘工作。2009年,蛤蟆嗡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從2015年開始,山東各級文化部門又與民間學(xué)者一起,根據(jù)時代需要,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新蛤蟆嗡劇目。
參與蛤蟆嗡搶救工作的梁云超,便是演出《一言千秋》的冠縣超藝蛤蟆嗡劇團團長。他4歲開始學(xué)唱蛤蟆嗡,16歲正式拜師,從小對蛤蟆嗡有著深厚的情感。但由于蛤蟆嗡發(fā)展陷于停滯,梁云超的演出生涯最初以豫劇為主,奔走于山東、河北等地。在挖掘蛤蟆嗡期間,梁云超不斷改進傳統(tǒng)的“二胡頭”,用紫檀木代替原先的鐮把和椿樹疙瘩作琴桿、琴筒,用蘭考梧桐木作面板,琴頭雕刻一只栩栩如生的蛤蟆,制作出一把獨一無二的“嗡胡”,作為蛤蟆嗡的專屬樂器。
蛤蟆嗡傳承的一大難點,在于曲譜口口相傳,靠的是記憶力,演員不干了,曲子也就沒了。于是梁云超與冠縣文化館原館長董鳳崗一起,梳理了蛤蟆嗡經(jīng)典劇目的臺詞唱腔,編寫成第一部蛤蟆嗡曲譜紙質(zhì)書籍,并將部分曲譜贈送給國家戲劇博物館留存。
譜子、劇目、樂器都到位了,可接下來,讓誰傳承呢?梁云超想到了他的豫劇班子。
由于蛤蟆嗡演唱時多用冠縣當(dāng)?shù)胤窖裕粡潯⑶{(diào)和發(fā)音方式也與其他劇種不同,演員們在剛開始學(xué)習(xí)時,也經(jīng)歷了數(shù)年艱難的轉(zhuǎn)型期。“剛接觸蛤蟆嗡的時候,感覺唱不成,必須得好嗓子才能頂上去。有功底的感覺也得好好學(xué)習(xí)、好好接觸個一兩年,才能把握住這個味道。我是冠縣人,感覺這個非遺咱也得學(xué),咱也得唱好。”梁云超的學(xué)生黃煥敏表示。
2017年,冠縣超藝蛤蟆嗡劇團正式成立,開始專業(yè)從事蛤蟆嗡的演出和研學(xué)。每年至少出一部新戲,每天兩到三場演出,已經(jīng)成了劇團的家常便飯。從剛開始觀眾的陌生,到現(xiàn)在逐漸有人認出臺上正是闊別已久的蛤蟆嗡,劇團成員們也越來越有信心把蛤蟆嗡繼續(xù)傳承、發(fā)揚下去。“有生之年一定把蛤蟆嗡發(fā)展出去,沒有我們了,他們還照樣能唱。一輩輩人走了,但一輩輩的文化留下了,一代代往下傳,這才好呢。”梁云超說。
閃電新聞記者 李金彥 呂釗 左新新 冠縣融媒 王彥坤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