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2024年春節前,閃電新聞《奇思錄》專欄策劃推出“年終觀察”系列文章,以16市為主線,從不同剖面解析齊魯兒女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探索,進一步提振信心。
第14期,走進聊城,看魯西大地的“兩河明珠”城市,加速進發,續寫“天下不敢小聊城”的新篇章。
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日訊 1月25日,官方宣布中國與新加坡將從2月9日(農歷除夕)起互免簽證,旨在進一步促進中新人文交流、推動中新關系和各領域合作不斷發展;就在同一天,山東重工集團與新加坡怡和合發集團戰略合作暨120輛中通新能源客車簽約儀式在新加坡舉行。
位于聊城的中通客車為何能闖蕩東南亞高端市場?從一城走向全球、以一域之光更好為全局添彩,聊城又憑借的是什么?讓我們一起聊聊聊城——
01/制造業挺起“硬脊梁”
其實就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聊城在海外市場的諸多探索就曾備受矚目。
5月,吉爾吉斯斯坦采購的1000輛中通客車首批車輛在聊城下線,吉爾吉斯斯坦總統現場“提車”,刷新了中國出口中亞五國的客車訂單紀錄。
如今,中通客車已經走進中東、歐洲、美洲、東南亞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豐富了聊城先進制造業的一塊重要版圖。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58.8%,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0余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5家。增長數據背后,離不開工業投資的強勢拉動。2023年,聊城實施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795個,技改投資增長9.6%;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48.5%??梢钥吹?,資金向創新領域的傾斜力度不斷加大。
投資結構轉型,有利于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在幫助企業走出發展瓶頸的同時,釋放出創新的外溢效應,提升產業發展的“質”,激活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能。
制造業是聊城經濟發展的定盤星、壓艙石。聊城正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做大做強做優,夯實工業經濟基本盤,挺起高質量發展“硬脊梁”。
2024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將抓實抓好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放在十二個方面重點工作的首位。其中,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中,專門提到要加快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提升滕州機床、聊城軸承等特色產業水平。
作為全國五大軸承產業集聚區之一,臨清軸承產業已經發展成為擁有5100余家生產制造企業、年營收逾500億元的支柱性產業,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近年來逐步實現著由大到強、由強到“專精特新”的轉變。
2024年,聊城將進一步優化軸承產業布局,推動臨清、冠縣軸承產業跨區域整合,發展東昌府區、東阿關聯產業飛地,打造高端軸承產業園區,探索產業鏈跨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與此同時,處于“中心位”的臨清,更是提出了當地軸承產業要爭創“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煙店、潘莊、唐園三鎮一體化發展布局,打造軸承產業“一城一鎮一帶”發展新格局。
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放大產業優勢,2024年,聊城將深入實施制造業強市三年攻堅突破行動,加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黃河下游先進制造業基地。
02/城市能級邁上新臺階
對于聊城人民來說,2023年有一件大喜事——濟鄭高鐵全線貫通,聊城結束了不通高鐵的歷史。茌平南站、聊城西站、莘縣站三座高鐵站助力魯西大地加速“駛向未來”……
其中,聊城西站不但是濟鄭高鐵、京雄商高鐵共用站,遠期還將是聊城至邯鄲城際鐵路共用站場。軌道交匯處,“高鐵紅利”必將成為發展全域經濟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這一年,隨著濟南至東阿高速公路齊河至東阿段等5條高速開建、雄商高鐵全線開工、聊城機場立項前期工作全部完成、濟鄭高鐵開通運營,聊城這座城市的聯通性不斷提高,城市空間的外延不斷拓展,新的城際交往格局正在開啟。
作為山東的“西大門”、面向中原地區的“橋頭堡”,聊城在服務和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上區位優勢顯著。2024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要更好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支持聊城等市對接京津冀,主動承接產學研轉移。
樞紐是城市發展的“血脈”,城市能級的“骨架”,更是開啟向外發展可能性的“鑰匙”。
聊城用好戰略機遇,深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與沿黃市共建沿黃陸海大通道,積極對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著力打造山東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如對外強化綠色農產品供應,承接先進制造業轉移,進一步發揮聊城農產品產業優勢、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拓展聊城制造業發展新空間;同時,茌平、東阿也將加速融入濟南都市圈,高水平承接溢出功能。
城市因人而建,也因人而興。
城市空間格局持續更新,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更加彰顯“江北水城”風貌特色。
2023年,聊城加快城區改造,城市吸引力、承載力持續增強。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市大外環全線貫通,高鐵新區建設全面起勢,城市格局更加優化;完成棚改1.2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75個,提升城市居住品質;新改建健身廣場198處,新增口袋公園22個、城市書房40家,拓展群眾休閑生活空間。2024年,聊城還將在全省率先打造幸福經濟產業集群,爭取國家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試點,同時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實現城市界面提升、形象攀升、能級躍升。
03/走好平原地區鄉村振興之路
產量占全國的50%以上,交易量占全國的60%以上,冠縣目前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靈芝生產經營集散地,帶動3000余戶、上萬人增收致富,進一步打響了“冠縣靈芝冠九州”的品牌。
農業品牌化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核心標志,其不僅有利于引導優質資源聚集,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能夠塑造地方特色產品的長期價值。
2023年,聊城建成“噸半糧”產能區32萬畝,糧食總產超116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瓜菜菌產量穩定在1000萬噸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市。在這里,除冠縣靈芝外,東昌府葫蘆、臨清桑黃、茌平大棗、莘縣蔬菜、陽谷肉雞等20多個特色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也都頗具影響力,相關產品品質過硬、特色鮮明、知名度美譽度高,為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提供了優秀的先天條件。2023年,聊城致力于打造“聊·勝一籌!”“莘縣蔬菜”“禮遇高唐”3個區域公用品牌,其中“聊·勝一籌!”標識授權企業112家,銷售額突破百億元。
鄉村產業一頭連著鄉村振興,一頭連著百姓生活。
一方面,集聚化、產業化的鄉村產業,在促進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等方面成效顯著。如東阿阿膠、鳳祥集團、清源正本等180余家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園建設,推進糧油加工、畜禽屠宰加工、預制菜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2023年,聊城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收突破千億,農業產業量質雙升。
另一方面,發展鄉村產業,一定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要讓農民有體面、有奔頭,真正挑上“金扁擔”。聊城主動引導農民參與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鼓勵入園創業就業,把更多產業增值收益留在當地、留給農民。目前,全市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農民就業34萬余人,園區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萬元以上,均超過當地平均水平30%以上,產業發展紅利持續釋放。
而隨著電商模式與農村土地的緊密度不斷提升,電商賦能不斷做大鄉村經濟的“蛋糕”,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目前,聊城已成功培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個,山東省電商小鎮1個,3鎮19村入圍“中國淘寶鎮”“中國淘寶村”名單。2023年,聊城農村網絡零售額突破70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鎮2個百分點。
下一步,聊城將探索打造具有平原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打響聊城蔬菜品牌,培育“三黑兩白一黃”(指黑頭羊、黑毛驢、運河黑牛、白兔、白鴿、魯西黃牛)特色畜牧業,加快“百億糧倉”向“千億廚房”轉變。
2023年,聊城保持“跳起來摘桃子”的精氣神,砥礪奮進、收獲滿滿;2024年,聊城迎來了加快發展的機遇期、借勢突破的騰飛期,“兩河明珠”將以“進階版”新面貌,續寫“天下不敢小聊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