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光強
今天,我們推出了一個策劃——“運河之韻”全國八省(市)融媒聯動直播。
或許你會問,為什么做運河主題的直播?要知道,今天可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時間追溯到2014年6月22日,令無數人興奮難眠——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通過了中國提交的“大運河”申遺申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距離2004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首次提出大運河應申報世界遺產,已經過去了10年。
兩個10年,匆匆一瞬,也見證了時代的波瀾壯闊。生態巨變、文脈傳承、業態煥新,努力讓古老大運河成為“人民的運河”。
運河,顧名思義,是指人工開鑿的可以通航的河。中國大運河是人類文明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一條運河。想必在上學時,我們便了解了不少關于千年運河的知識,并被中國勞動人民所創造的這一偉大工程所折服。不少文人墨客也曾以大運河為對象,創作了不少詩詞、小說等作品。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跨越古今、貫通南北,“翻閱”著這流淌的遺產,你會更加震撼于歷史的浩瀚和時代的發展。
“漂來的北京城”,這句老話的淵源就是大運河南來北往的物資運輸,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尋寶”,你一定會情不自禁拍一張“運河三老”(鄭孝燮、羅哲文、朱炳仁)寫的《關于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留作紀念;天津金鋼橋下,是南北運河匯入海河的三岔河口,已成為小有名氣的旅游景點;河北滄州的南川樓區域曾是古渡碼頭,如今已經打造成為了傳統風格街區,如果你是一名吃貨,獅城的火鍋雞一定不能錯過;大運河山東段上承京津冀、下接長三角,滋養著齊魯大地,山東衛視人文紀實類節目《行進中國》大運河篇也將于今晚播出;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重現北宋東京夢華;安徽宿州泗縣有一段28.1公里長的水道,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安徽段現存最完整的一段“活運河”,在宿州博物館,一眼千年看運河滄海桑田;去年10月,中國大運河原點公園在江蘇揚州正式開園,現在已成為新的城市地標;在京杭大運河的南起點浙江杭州,不僅有拱宸邀月、鳳山煙雨、武林問渡等經典的“運河十景”,還有說不完的故事……
大運河申遺,不僅是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更是一項惠民工程。據初步統計,山東直接和間接受益的民眾超過500萬人,取得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22年,山東印發《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保護規劃》,可以說,近年來探索走出了一條大規劃、大考古、大公園、大游徑的特色之路。
當然,大運河也是一條聯通世界的文化紐帶,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古代中國物產外運、鑒真東渡、馬可·波羅游歷中國等等,都離不開運河。世界上,有不少運河聞名遐邇,除京杭大運河外,還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伊利運河等,這些運河在運輸、貿易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今年6月7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將6月10日設立為“文明對話國際日”。大運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運載千秋,奔涌不息,我們更需要加強國際對話交流,向世界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故事。
水運即國運、水脈即文脈、水文即人文,行大運,看中國,讓我們一起走進下一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