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0日訊 鹽穴是鹽礦開采后留下的廢棄礦洞,位于地下800米至1000米處,容積可達數十萬立方米,并且穴壁夯實,經得住地底高壓,可用于儲存高壓空氣、天然氣、石油和氫氣等。坐落在泰山腳下的肥城,是中國最大的井礦鹽生產基地之一,每年會產生300多萬立方米的巨型鹽穴。11月19日,記者跟隨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的專業人員,來到肥城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站,揭秘“千年鹽穴變身超級充電寶”的奧秘。
鹽穴儲能作為大規模能源存儲技術,對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物資安全及“雙碳”目標實現等具有重要意義。省煤田地質局立足資源勘查主責主業,把鹽穴儲能作為新賽道新領域,在全省率先開展鹽穴儲能探索和實踐,組織專業團隊,引進高端人才,加大科學研究、技術服務、項目建設全鏈條創新實踐。今年以來,先后開展鹽穴儲能相關項目10項,約占全國同類項目數量的30%。
省煤田地質局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成功破解關鍵技術難題。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首創協同勘查技術體系,在推動鹽穴儲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聯合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所、空天信息大學(籌)組建山東省首個鹽(礦)地下空間儲能科研部門—鹽(礦)地下空間儲能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在鹽腔探測、利用潛力評價、地下工程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業績,獲評省能源系統首屆“創新工作室”“第十屆杰出工程師團隊”。同時,創新采用高密度三維地震精細探測、大口徑復雜地層快速鉆井、精準定向對靶等技術,成功破解山東省巖鹽石膏夾層比例高、建庫改造難度大、鹽穴形態刻畫精度低、腔體穩定性評價復雜等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相關實踐經驗已在湖北、江西等地推廣應用。堅持“工程項目科研化”,充分發揮非常規能源勘查物探、鉆井、錄井、測井、化驗、綜合研究“六位一體”技術優勢,率先在全國構建起鹽穴儲能領域“地-井-腔”協同勘查技術體系;攻克大口徑“S”型定向井軌跡控制等多項難題,開創全國集“鹽腔形態精準刻畫、老井井筒鍛銑封堵、大口徑定向鉆進、井筒氣密封測試、注氣排鹵”等工藝于一體的施工先例,實現以典型示范工程帶動產業技術體系高效重構。
據介紹,省煤田地質局以技術服務為著力點,積極推動儲能項目提速增效。在省內,重點服務泰安“儲能之都”建設,通過對泰安現有鹽腔進行技術可行性分析和研究,為中儲國能300MW、中能建350MW、中電建2×300MW儲能三個大型重點儲能電站項目建設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助力全國規模最大鹽穴儲能示范應用基地落戶泰安。參與建設國內首家壓縮空氣儲能商業電站—肥城1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入選國家能源領域首套重大技術裝備。在省外,服務國家重點油氣存儲庫項目—江蘇張興儲氣庫項目地下工程,突破高雜質鹽礦沉渣空隙儲氣技術瓶頸,實現注氣投運,躋身國際領先水平;承擔江蘇首個600MW壓縮空氣儲能地下工程建設任務,該項目建成后將實現首臺套全國產化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
省煤田地質局在鹽穴儲能等領域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拓寬服務新渠道、拓展產業新區域,為推動山東省能源轉型綠色低碳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貢獻煤田地質力量。山東省年形成鹽穴空間超300萬m3,開發利用潛力巨大。鹽穴儲能產業正處于新生期,具有儲能市場需求旺盛、企業投資意愿強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等特點。下一步,省煤田地質局將在全省開展鹽穴地下空間利用潛力評價,逐步摸清資源家底和產業潛能,全面掌握山東省鹽穴空間分布和分類,為科學謀劃鹽穴資源、壓縮空氣儲能和儲油(氣)布局,建強產業集群提供參考依據,努力走在新型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