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2022-09-09 09:34:09
原標題:麻布上的詩和遠方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本報記者 徐金玉
麻布制的畫板,麻布染色后的材料,一群七八歲的孩童圍坐在長桌旁創(chuàng)作著。五彩斑斕的麻粉末在他們的手指間捻搓,最后化作了可愛的兔子、俏皮的哆啦A夢、隨風輕舞的荷花……
看到這般童趣的畫面,常德市新階層聯(lián)誼會理事、麻質畫非遺傳承人李健鷹的笑意更濃了。“古老的麻質畫,在孩子們的手中是如此有生命力!每當看到有新鮮的力量來體驗麻質畫,我都會特別高興!”
有色彩的原麻
這個暑期,李健鷹就是這般幸福而充實地忙碌著。迎來送往一撥又一撥游人、訪客,在他們好奇的目光中,將常德特有的麻質畫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麻質畫是以麻布為載體,以純天然的麻纖維上色,純手工繪制而成的畫。它的歷史最早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的夏布印花,到北宋時期又發(fā)展為夏布繡(俗稱麻布繡),到清朝時期慢慢分支出一種以麻纖維為主的粘貼畫,麻質畫由此而來。”李健鷹說。
幾個重要的步驟,最終讓一根原麻有了色彩,成了一幅畫:選麻、染色、晾干、篩選、準備畫布、調膠、打底、構圖、上膠、上色、勾勒……
“我們需要用毛筆蘸上特制的膠水,粉刷在麻布上,然后再在上面手撒染色后的麻纖維,如此粘貼成畫。麻質畫的創(chuàng)作節(jié)奏感強,跟隨靈感創(chuàng)作,會像潑墨寫意般酣暢淋漓。麻質畫斂鋒守拙,畫面樸實沉靜,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都不會出現反光點,而且和空氣接觸自然氧化后,更具古色古香的雅韻。”李健鷹笑著說。
前不久,畫室就迎來一位年輕的賞識者。一位青島女孩來河街游玩時,第一次聽說了麻質畫,迅速被它所展現的素凈、質樸感所吸引。“幾日后,她特意為麻質畫折返常德,并親手體驗創(chuàng)作了一幅竹子。”李健鷹說,“還有一些準大學生來我這里體驗創(chuàng)作,有一個男生專門定制了一幅人物肖像,要回去給女朋友驚喜。”
恍惚間,李健鷹仿佛看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在常德司空見慣的場景。“那時,麻質畫市場火爆,可謂一畫難求,還曾作為禮物送給國際友人,并遠銷海外很多國家。”談及盛況,李健鷹不免失落,后來由于體制改革,工廠關閉,麻質畫因此消失沒落。
一個人的“折騰”
在畫室外、河道旁、屋檐下,李健鷹擺放了一張桌案,這里便是她創(chuàng)作時的一方天地。她常常一坐就是數小時,一身旗袍,一襲長發(fā)散落腰間,不施粉黛,略顯柔弱。可一旦聽了她的故事,人們會恍然發(fā)現,她這段重現麻質畫光彩的過往,沒有勇氣、韌性和魄力,是做不來的。
“我對麻質畫的喜歡,說不清也道不明。”李健鷹常說,她的這份情感,難以用言語恰如其分地表達,但也正是源于這份力量,讓她在工廠關閉后,沒有再去找單位上班,而是一邊兼職美術課外輔導,一邊潛心延續(xù)這項非遺技藝。
找尋原料是她面臨的第一道關口。“我當時根本找不到貨源,就在電腦上盲目搜索,眼睛都快看瞎了,也沒有頭緒。還是朋友輾轉介紹,認識了一位省外的做國際貿易的老板。一打電話,人家第一個問題就把我問懵了!”此時回想,李健鷹還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說:“老板問,你要幾噸啊?原來,他們的貨都是用火車皮來拉的。我只好小心翼翼地說,買100斤可以嗎?電話那頭,一陣沉默。我就一咬牙,又問道:200斤行不?”
當李健鷹雇了一輛貨車到常德火車站,將四大麻袋原料運回家里后,她心里有種說不出感動。“我和這位老板素不相識,他是我決定做麻質畫以后認識的第一個人,因為他的幫助,堅定了我的信心和決心。”
原料來了,上色又是一道關。于是,風風火火的李健鷹,又騎著電動車轉遍了整個常德市,最后只找到了一家有染衣服服務的干洗店。“試過幾次都不理想,我就開始自己學著染,有時是染不出想要的顏色,有時是染上了又不持久。”就這樣,她不停問、不停學,常常一染就到凌晨兩三點,用了一兩年時間,總算把染麻技術融會貫通。
“那時候太累,一上床倒頭就睡。我爸爸就會一早來幫我燒火、煮水,染麻必須要用滾燙的水才行。我做麻質畫,一方面是美術基因遺傳自我爸,另一方面,也是家人無條件地支持。”李健鷹說。
這兩項準備,已用了近3年時間,可沒想到原料這一關還未過去。染過的原麻,還要剪成細細的粉末做成作畫材料。她就用剪刀一點點剪,沒過多久,手指就磨出了水泡。“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絕望,一根兩米長的原麻要剪成不到1毫米的材料,要剪到啥時候是個頭啊?”回想起那段時光,李健鷹不免一聲喟嘆。感慨歸感慨,她再度行動,四處聯(lián)系工廠的科研人員,終于在數年后為她成功定制出了一臺千麻機,自此心無旁騖的創(chuàng)作之旅總算開啟。
期間,她也曾誠邀老同事合作,但90%以上都反對,認為做這事沒前途。李健鷹內心卻很清楚:“我不是問這件事要不要做的,而是問他們要不要和我一起做。他們的反對對我的決定沒有影響,我自己喜歡,誰來都是雷打不動!”
深夜里的創(chuàng)作
漸漸地,李健鷹的作品迎來了欣賞的目光。2004年,她的一幅《孫中山戎裝像》走出常德,走入澳門。“當時,澳門國父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主動聯(lián)系到我,想要收藏這幅作品。沒想到有一天,常德麻質畫的本土作品,還得到了澳門同胞的喜愛和歡迎。”
她的創(chuàng)作也漸入佳境,所涉題材豐富多元。“麻質畫被譽為千年不爛軟黃金,篇幅尺寸不受限制,既可繪制上百米巨幅長卷,也可做小品襯于家中。它既可以是工筆寫意,也可以是花鳥山水,人物肖像更顯其味。”
“新冠肺炎疫情剛暴發(fā)時,80多歲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連夜趕去武漢。我當時看到電視中的他,累得兩眼通紅,心中特別感動。我想創(chuàng)作一幅人物肖像畫,用自己的專業(yè)來謳歌偉大時代里的人。”創(chuàng)作是忘我的。半夜三四點鐘,她忽然有了靈感,就直接從床上爬起來去修改。
“一直改到早上七八點鐘我滿意了才去睡覺。有些不謙虛地說,這確實是我的得意之作,里面飽含了我的敬佩之情。最后這幅作品也送到了鐘院士手上。”李健鷹笑著說。
在她看來,麻質畫就是有這般神奇的魅力。“由于材質的關系,它獨具凹凸感,會呈現不同的層次,進而會展現創(chuàng)作者豐富的精神世界。每次用手指去撒麻粉末時,也會很有意境,它考驗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對色彩的搭配、對力道的掌控,創(chuàng)作過程中很有趣味。”李健鷹笑著分享道。
采訪過程中,李健鷹帶有常德方言味的普通話親切、濃重,時不時地就會傳來她質樸又爽朗的笑聲。不過,如此樂觀的她,也有自己的苦惱——招徒。
“‘最起碼要扎扎實實學1年’,我的這句話,一下子就把對方嚇到了。”李健鷹無奈地說,“現在,我想通了,要先讓大家認識麻質畫,對麻質畫感興趣。如若喜歡,可以先開一個興趣班,讓他們花1個月先上手學習、體驗。從傳播到感興趣,再來講傳承,這件事不能心急,估計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李健鷹時常在心中暢想一幅美麗圖景:“未來,常德有很多人都來做麻質畫,大家的力量比我一個人不知要大了多少倍!到時做成一個響亮的民族品牌,一提到湖南非遺,人們都能想到麻質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