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2-08 07:43:02
原標題:革命歷史書寫的生動與機趣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革命歷史書寫的生動與機趣
來源:光明日報
長期以來,作家劉華始終扎根于紅土地,在對歷史記憶和革命傳統懷抱敬畏的同時,也對民間大地和日常生活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共情。無論是敘寫“鐵路傳奇”的《車頭爹車廂娘》,還是演繹“紅軍秘史”的《紅罪》,抑或是重構“鄉愁記憶”的《大地耳目》,劉華始終以清醒的文化自覺、深摯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詩意想象呈現歷史深處的生存狀貌,召喚久被遮蔽的精神領地,拓展生活世界的敘事空間。在長篇小說《會生長的橋》(山東友誼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中,劉華又一次把目光投向革命歷史的深處,主要敘寫了孫莊村民伐林筑橋支援民族解放事業和修復林地重建家園的感人故事。小說以全新視角和生動敘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革命歷史書寫的新領域。
《會生長的橋》的故事主要取材于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的歷史時段。作者在“序章”中以充滿敬畏和詩意的筆墨,描繪了孫莊人為子弟參軍壯行的場景。在接下來的主體敘述部分,作者并沒有順延“序章”敘寫正面戰場的革命斗爭和歷史風云,而是將筆觸伸向戰爭后方,講述一個村莊、一群民眾和一片“林”、一座“橋”的情感故事。小說中,孫莊人把祖林家廟視為根脈和圣地。然而,為了支援前線搶修鐵路,他們卻甘愿砍伐祖林,修路筑橋,為民族解放的家國大義作出犧牲。在劉華看來,戰場上的流血犧牲固然壯烈,而像孫莊人“這樣的犧牲,這樣的事件,絕不能被忽略,更不能被忘記”。因而,為了揭示蘊藏其間的“豐富的可以觀照現實的精神價值”,劉華沒有正面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試圖“以小見大”,通過塑造一群“在山東大地上并不罕見”的普通人物群像,講述他們看似平凡卻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由此“反映當年山東人民支援解放戰爭的壯闊歷史”。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腹地的齊魯大地,自古以來便以崇文重教和剛健自強而著稱。在《會生長的橋》中,長期深耕于傳統文化和民間文藝的劉華以鮮明的文化自覺走入民間大地,致敬革命傳統,以孫莊人敬祖護林、支前伐林、重建植林為主線,把孫莊人“明宗敬祖”的家族傳統和“圖報天下”的愛國精神融匯交織,展開跌宕起伏的敘述。作者濃墨重彩地描述了孫莊人在傳統倫理和革命大義之間的艱難抉擇和感人場景:“跪,像淚水,更像洶涌的潮水,以狂浪的力量拍打心靈的堤岸。”劉華講述的孫莊故事并不只是對過去的駐留,而且還有對將來的期望。曾經為家國大義不惜伐林修橋的孫莊人,很快投入再造祖林重建家園的集體行動中。孫莊人捐獻祖林和重修祖林的故事感動了四面八方的人,來自各地的樹苗“像紛至沓來的戰斗捷報,不斷抵達春天的孫莊”。小說的結尾,作者動情地描繪了祖林修復后,孫莊所呈現出的“林鳥有聲應吊古,汀花無語自含情”的生活詩意,生動詮釋了“會生長的橋”的深刻意義,不斷生長的樹既是連接先祖和后世的橋,也是連接軍民魚水情的橋,更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
《會生長的橋》在以護林、伐林和植林為主線展開孫莊民間敘事的同時,還以孫長龍、梁紅霞、添旺娘、孫長虎、韓秀麗等的戰爭經歷為輔線建構了孫莊革命敘事,尤其是添雨父母孫長龍和梁紅霞夫婦的故事自始至終在小說中隱現。抗戰時期,孫長龍夫婦拋家棄子,投身革命,率隊炸橋,英勇犧牲。作者并沒有正面敘述他們的革命故事,甚至一直隱藏他們犧牲的真相,并通過孫莊人的想象和講述不斷賦予其傳奇色彩。劉華將民間傳統融入革命敘事,塑造了識大體、顧大局、勇奉獻、敢擔當的孫莊人物群像。
革命歷史書寫常常因其題材的特殊性而在文體上走向莊重的敘述,《會生長的橋》卻以別開生面的視角和舉重若輕的敘述表現出難得的生動與機趣。小說中,“憤怒的喜鵲”“調虎離山”“故事樹”“白毛驢”“栽種一座橋”“火車趴了窩”“奇幻樹苗”等章節,主要以生動諧趣的話語方式展開敘述。添雨既是小說人物,見證和參與了孫莊故事,也是敘述的承擔者,賦予兒童視角下革命書寫的合理性。當然,《會生長的橋》并不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兒童文學敘事作品,在一些章節中,全知全能的敘述者總是在兒童視角之外制造出不同的敘述聲音,從而為小說生發出更豐富、更深刻的意蘊。總之,無論是以民間傳統拓展革命書寫的空間,還是從兒童視角豐富革命敘事的機趣,《會生長的橋》為拓展革命歷史書寫進行了新的嘗試和努力。
(作者:李洪華,系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